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病虫害.农药 » 正文

苜蓿斑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7-05
核心提示:苜蓿主要害虫有棉铃虫、苜蓿斑螟、盲蝽、蚜虫、蓟马、红蜘蛛,豆芫菁等十余种。近两年来,在苜蓿田中较为少见的苜蓿斑螟发生面积较大,危害比较严重,为此,苜蓿斑螟已成为苜蓿田中的主要虫害之一。 苜蓿斑螟学名:红云翅斑螟,别名:苜蓿螟、苜蓿斑螟,属鳞翅目,螟蛾


    苜蓿主要害虫有棉铃虫、苜蓿斑螟、盲蝽、蚜虫、蓟马、红蜘蛛,豆芫菁等十余种。近两年来,在苜蓿田中较为少见的苜蓿斑螟发生面积较大,危害比较严重,为此,苜蓿斑螟已成为苜蓿田中的主要虫害之一。

    苜蓿斑螟学名:红云翅斑螟,别名:苜蓿螟、苜蓿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翅展24-32毫米,头部及下唇须红色,触角褐色,胸部、腹部灰褐色,前胸背板肩角红色,前翅前缘有一条白带,从中室基部向翅外缘有一条红色宽带,翅内缘鲜黄色,后缘缘毛桃红色。

    卵近球形,初产下时为白色,后变为黄绿色,孵化前呈暗紫色,老熟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幼虫共分6龄,幼虫头背部黑色,体色多变,有淡绿色、灰绿色、棕绿色等。幼虫吐丝缀叶取食,为害紫花苜蓿、白苜蓿、白脉根。蛹为淡褐色,长20厘米左右,蛹末端具两根刺状突起。

    苜蓿斑螟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二代。据调查,苜蓿斑螟的越冬蛹在5月上旬即开始羽化,5月下旬-6月上旬为越冬蛹羽化高峰期,6月中、下旬为产卵高峰期,6月下旬-7月上旬幼虫孵化,至8月中、下旬第一代老熟幼虫化蛹,8月下旬-9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的羽化高峰期,第二代老熟幼虫9月中、下旬在土中化蛹越冬。

    对苜蓿田危害严重的主要是第一代幼虫。第一茬苜蓿在5月20日-25日期间收割,这虽然带走了一部分卵和幼虫,但在第二茬苜蓿生长期间田间仍有大量苜蓿斑螟成虫,这些成虫产卵孵化出的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第二、三茬苜蓿。监测发现:苜蓿斑螟的产卵习性为:卵主要产在上部幼嫩叶片上,孵化出的幼虫被两片叶紧包着,幼虫在其中取食叶片内侧叶肉,一段时间后便将其中一片叶咬出一个小孔,然后从孔中钻出。之后幼虫便在苜蓿植株上吐丝结网、取食叶肉,受到苜蓿斑螟危害的苜蓿远看象一团白色乱麻,里面包裹着一个黑球。近看,叶片叶肉被取食,只剩下叶片上表皮,有的被咬出许多小孔。三三两两的叶片被幼虫吐出的丝包连。此时幼虫体色很快发生变化,虽然体色多变但头部背板仍为黑色。苜蓿斑螟幼虫极为活泼,遇外界触碰后身体快速扭动、翻转。幼虫还可以转株危害,取食多株苜蓿,损伤叶片造成苜蓿减产。

    苜蓿斑螟的防治方法:鉴于苜蓿生长的特点和收割的习惯,建议使用持效期较短、降解快、低毒高效的药剂。经试验防治发现:苜蓿斑螟几乎没有抗药性,一般药剂均可达到较高的防治效果。防治苜蓿斑螟的具体措施有:

    一、物理防治

    1、苜蓿斑螟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可在5月下旬-6月上旬期间在苜蓿田布设黑光灯或高压汞灯等杀虫灯诱杀成虫。

    2、对于苜蓿斑螟危害较重且临近收割期(开花率达到50%左右)的苜蓿采取提前收割的方法减少虫量,为下一茬苜蓿丰收创造条件。

    二、化学防治

    在苜蓿开花率未达到50%,苜蓿斑螟发生达到防治指标:3-5头幼虫/平方米时,需及时进行化学防治。防治药剂及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绿亨101"800-1000倍喷雾

    2、"大虫杀"800-1000倍喷雾

    3、每亩用"通灵"乳油2小袋兑水喷雾

 
分享:
关键词: 苜蓿 斑螟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67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