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病虫害.农药 » 正文

枣铁皮病的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7-28
核心提示:枣铁皮病,又名缩果?⒑诟?。?壮莆盱獭⑽砹峭贰⒏裳?⒑谘?⑻?埂⒒鹜返龋?且恢盅现匚:υ媸鞯墓?挡『Α4?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病为害日趋严重。其在着色前后开始,发病快而集中,常常暴发流行。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广西、四川等很多枣产区均有发生

    枣铁皮病,又名缩果病、黑腐病,俗称雾焯、雾燎头、干腰、黑腰、铁焦、火头等,是一种严重危害枣树的果实病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病为害日趋严重。其在着色前后开始,发病快而集中,常常暴发流行。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广西、四川等很多枣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因该病造成产量损失20%-50%,严重年份损失达70%-80%,甚至出现绝收。
 
    一、铁皮病的危害症状
 
    该病在果实白熟期开始出现症状,初期在枣果中部至肩部出现水浸状黄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不断扩大,并向果肉纵深处发展,病部果肉变为黄褐色,味变苦。果实发病后易脱落,失去食用价值。该病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发病迅速,常表现为突发性和暴发性,特别是在果实白熟期至成熟期之间遇雨或大雾后的3-5天内,病情突然加重,病果率迅速增加。
 
    二、铁皮病的病原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报刊对枣铁皮病已有报道。韩金声(1979)推断该病为生理缺素症或病毒所致。陈贻金等(1989)认为该病病原为肠杆菌科欧文氏菌属的一个新种,曲俭绪、沈瑞祥等认为是轮纹大茎点菌、聚生小穴壳菌;郑晓莲等(1995)提出其病原有盾壳霉、细链格孢菌、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三种弱寄生真菌和一种细菌。
 
    彭士琪、康绍兰、毛永民等(1996)在1993-1995年连续三年从河北望都、河间、新乐、阜平和赞皇以及河南新郑等地采集具有典型枣铁皮病症状的病果进行室内分离培养。通过多年多批次大量分离(共分离果块数为6358块),发现病果中主要有三种真菌: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毁灭茎点霉Phoma destructiva Plowr;壳梭孢属一种真菌Fusicoccum sp.。其中以Phoma sp.数量最多。从一个枣果中仅分离出一种真菌,也可同时分离出上述三种真菌或其中任意两种。不同年份所采集的标样,分离的结果不完全相同。1993年在河间和新乐两地采集的婆枣都未检查出Fusicoccum sp.,而1995年采集的标样中Fusicoccum sp.检出率就达34.09%(河间婆枣)和30.91%(新乐婆枣)。不同品种分离结果也有差异。望都、新乐和河间三地枣区的婆枣分离出三种真菌的频率基本一致,其中Alternaria sp.和Phoma sp.频率较高,Fusicoccum sp.频率较低,而赞皇大枣和河南的灰枣恰与之相反,Fusicoccum sp.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另两种真菌。按照柯赫氏法,进行回接和再分离,证实枣铁皮病的病原为上述三种真菌,这三种真菌可单独侵染导致发病,也可任意两两混合侵染和三种病菌混合侵染而导致发病。
 
    三、铁皮病的发病规律
 
    1.越冬场所
 
    铁皮病病原菌的越冬场所为1、2年生枝条及多年生枣枝、枣股、树皮、落果、落吊、落叶等。说明病原菌在这些组织内能越冬存活,成为生长季大量初侵染来源。
 
    2.侵染时期
 
    枣铁皮病的三种病原真菌除了侵染果实外,还侵染枣叶、花和枣吊枝,但在枣叶、花和枣吊茎上不表现症状。从枣叶、枣吊茎、枣花、枣果上首次分离到三种真菌的时间各不相同。4月下旬在幼叶、5月下旬在枣花、7月中旬在幼果上均可首次分离到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6月下旬在枣花、7月中旬在幼果可首次分离到Phoma destructiva Plowr;8月上旬仅在枣果上首次分离到Fusicoccum sp.。三种病原菌对枣吊枝、枣叶、枣花和枣果的侵染看不到明显高峰。
研究表明,铁皮病为单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
 
    3.枣铁皮病的防治技术
 
    (1)搞好果园卫生 在秋、冬季清理落叶、落果、落吊,将其集中烧毁,并在早春刮树皮,以减少初侵染来源。
 
    (2)早春刮树皮,集中烧毁。
 
    (3)刮完树皮后,在萌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
 
    (4)自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0-15天喷一次代森锰锌等广谱性杀菌剂。
 
分享:
关键词: 铁皮病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348 second(s), 51 queries, Memory 1.0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