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病虫害.农药 » 正文

大豆白粉病防治决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17
核心提示: 一、分布与危害大豆白粉病是一种区域性和季节性较强的病害,其易于在凉爽、湿度大、早晚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出现,但也有文献报道其容易在湿度低的环境发病。
 一、分布与危害
  大豆白粉病是一种区域性和季节性较强的病害,其易于在凉爽、湿度大、早晚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出现,但也有文献报道其容易在湿度低的环境发病。大豆白粉病与1931年在美国报道,到了上世纪70年代才严重爆发于美国的东南部及中西部;日本在1982年报道白粉病的发生,17年后在九州岛大面积爆发;巴西与1996/1997年大面积出现大豆白粉病;1998年,韩国、越南、台湾等地都相继出现大豆白粉病。此病普遍发生于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巴西的主要大豆生产区以及东亚等地区,能导致大豆减产。国内分布于河北、四川、吉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二、发生规律
  温度15℃~20℃和相对湿度大于70%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雨水过大不利于病害发生。大豆白粉病的发生与下面因素有关:(1)与品种有关。(2)与肥料有关。氮肥多、发病重。(3)与叶片部位有关。中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发病重
  三、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叶上斑点圆形,具黑暗绿晕圈。逐渐长满白色粉状物,后期起白色粉状物上衣出黑褐色球状颗粒物。大豆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不为害豆荚,叶柄及茎秆极少发病,发病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后向中上部蔓延。感病叶片正面,初期产生白色圆形小粉斑,扩大后呈边缘不明显的片状自粉斑严重发病叶片表面以撒一层白粉病菌的菌丝体及分生泡子后期病斑上白粉逐渐由白色转为灰色,最后病叶变黄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四、鉴定方法
  外部形态观察:观察发病大豆叶片的症状,其中包括病斑的颜色、大小、形状等。
  光学显微镜观察:用干净的透明的胶布轻粘大豆单一病斑的边缘,后粘贴在灭菌的载玻片上,尽量让胶布紧贴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分生孢子以及分生孢子梗等形态特征。将双蒸水滴于患病的大豆叶片单一病斑上,后用刀片轻刮病斑,接着将带有病菌的水转移到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Olympus CX40型显微镜下检查,并测量分生孢子的大小和分生孢子梗长度。
  五、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
  3. 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
  4. 化学防治方法:当病叶率达到10%时,每亩可用20%的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60~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500倍液防治。
编辑:foodqa

 
分享:
关键词: 大豆 白粉病 防治 决策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22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