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是水稻上最主要害虫,其发生为害具有隐藏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稻飞虱主要是指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它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省不能正常越冬,我省初次虫源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自湖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借助台风等大气环流迁来。近年来,我省稻飞虱连年重发,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我省早、中、晚稻都可能受稻飞虱为害,主害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特殊年份到10月上中旬,仍能持续为害。稻飞虱对水稻的主要为害期是圆秆拔节期至乳熟末期,成虫和若虫都能为害,在稻丛下部刺吸汁液,消耗稻株养分,并从唾液腺分泌有毒物质(酚类物质和多种水解酶),引起稻株中毒萎缩。稻飞虱在产卵时,其产卵器能划破水稻茎秆和叶片组织,使稻株丧失水分。另外由于刺吸取食,可在稻株上残留很多不规则的伤痕,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同化作用减弱,致使稻苗萎黄或枯死。稻飞虱分泌物还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水稻孕穗期受害,叶片发黄,生长低矮,甚至不能抽穗;乳熟期受害,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严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齐泥瘫到,冒穿倒伏。一般为害损失2到3成,严重为害损失3到5成,甚至绝收。
稻飞虱发生、为害轻重,主要与迁入早迟、迁入量、气候条件、品种布局和品种抗(耐)虫性、栽培技术和天敌因素有关。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其发生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