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其它 » 正文

蝗虫的生物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7-09
核心提示:1988年的沙漠蝗灾,蝗群从毛里塔尼亚穿越大西洋来到加勒比,10天之内飞行了5000公里。这使科学家感到困惑,因为迁飞蝗群通常要每晚落地休息。蝗虫不会游泳,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蝗群落在它们可以发现的任何船舶上,但仍有大量蝗虫落在水中,先落入水中的淹

   1988年的沙漠蝗灾,蝗群从毛里塔尼亚穿越大西洋来到加勒比,10天之内飞行了5000公里。这使科学家感到困惑,因为迁飞蝗群通常要每晚落地休息。蝗虫不会游泳,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蝗群落在它们可以发现的任何船舶上,但仍有大量蝗虫落在水中,先落入水中的淹死,它们的尸骸变成了其他蝗虫休息的筏子。
  摩洛哥阿加迪尔国家蝗虫中心放置在笼内的沙漠蝗

  自从一万多年前农业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与源源不断和无所畏惧的敌人Schistocercagregaria,即沙漠蝗虫打交道。这些来自从西非到印度沙漠的土生昆虫通常并不成群,但是偶尔也会聚集成巨大、贪婪的蝗群,他们所到之处只留下饥饿和贫困。

  摩洛哥阿加迪尔国家蝗虫中心

  放置在笼内的沙漠蝗

  历史上,农民和政府曾经试图通过收集蝗虫、制造噪音、烟熏、掩埋和焚烧的办法来驱除蝗群。但是所有这些收效甚微。有时蝗群覆盖数百公里,包含数十亿个体,它们完全是通过数量来取胜。

  人类对这些蝗虫来自何方以及它们在何处生存一直长期困惑不解。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人们才认识到这种生活在沙漠的浅褐色孤独的昆虫是与蝗灾中的红和黄色蝗虫同种。只是在几十年前认识了其生物性,有了化学杀虫剂和空中撒药之后,人们才开始努力控制这种虫害。但是大规模使用杀虫剂也带来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真正关注。

  蝗虫防治应急中心(ECLO)设在粮农组织罗马总部七楼,预报员通过电脑屏幕分析环境条件和蝗虫种群数据。

  新型生防制剂

  生物防治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改善的监视和情报将在下次战斗中发挥很大作用。这类产品可以大幅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正在内罗毕国际昆虫生理生态研究中心(ICIPE)开展的研究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发展方向。化学生态学家艾哈迈德•哈桑纳尼领导的一个ICIPE小组已经鉴别并合成了一种特定蝗虫信息素,可用于抗击极具破坏性的幼小蝗虫。

  苯乙腈,简称PAN,通常控制雄性成虫的集群习性,在雄性成虫交配时也用于驱赶其他雄性离开它们。但是哈桑纳尼发现它对称为蝗蝻的无翼蝗虫幼虫有令人吃惊的不同效果。同成虫结群一样,蝗蝻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不再继续其作为独立个体的习性并开始集结成宽达5公里的劫掠性虫带-蝗蝻带。它们的贪婪程度仅次于每天能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的食物的成虫。

  在分别进行的三个实地试验中,哈桑纳尼的小组在苏丹的结果表明,即便是微量的PAN便可完全阻止蝗蝻带的行进,使其溃不成军。PAN使昆虫恢复其孤独习性,困惑并迷失方向,部分昆虫彻底失去食欲,其它的相互残食,即便生还的蝗蝻也成为天敌更易于捕捉的猎物。PAN特别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很小的用量,只是化学或生物杀虫剂的很小一部分,一般每公顷不到10毫升。这意味着成本大大降低,每公顷仅50美分,而化学杀虫剂则为12美元,其它生防治剂在15-20美元之间。

  GreenMuscle

  一个不同但也非常有效的生物方法是GreenMuscle®,它是由位于贝宁科托努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研制、在南非生产的一种生物杀虫剂。

  GreenMuscle®包含自然生成的真菌--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var.acridum)的孢子,芽孢在蝗虫表皮萌发并穿透其外骨骼。然后,真菌从内部破坏蝗虫的组织,但是真菌对其他生命形式没有影响。

  一种与GreenMuscle®类似的产品已经在澳大利亚得到成功使用,但是由于一些因素,GreenMuscle的引进被减缓。这些因素包括进一步开展大规模试验的需要,该产品保质期较短。该产品另外一个缺点是它需要数日才能杀死蝗虫,并且价格相对较高,需要组织大规模的生产。

  解决办法是以粉末形式储存产品,在使用前进行稀释。哈桑纳尼的小组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如果与少量PAN结合使用,对GreenMuscle®的需要量仅为正常用量的四分之一。

  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IGR),可影响蝗蝻蜕皮能力和正常生长,但对脊椎动物没有直接毒性作用。

  IGRs使用后的效力可持续数周并可用于所谓的屏障处理。采用这种方法,仅需在垂直于蝗蝻带前进方向很窄的地带上施用该产品即可。它仅需要地面处理所需剂量的10%。在跨越一个或两个屏障之后,蝗蝻便吸收了足够的药剂,在蜕皮过程中死掉。

  但是与PAN和GreenMuscle®相比,IGR必须在蝗虫生长的早期使用,即在它们飞起来之前。因此需要高水准的监视和情报收集工作,确保将蝗虫集群消灭在萌芽状态。

  eLocust2

  尽管蝗虫防治应急中心(ECLO)可以使用卫星、电脑和数学模式,但是获取实地信息的时间仍是最薄弱的环节。监视蝗虫种群的地面移动小组必须在偏远、炎热、恶劣的地方。报告到达蝗虫防治应急中心(ECLO)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到那时蝗虫很可能已经全部转移。

  由法国航天机构CNES研制的eLocust2(电子蝗虫信息传输)装置将改变这种状况。实地小组通过手持装置,记录关键的蝗虫和环境数据几分钟之内便可通过通讯卫星将信息传递给受灾国的国家蝗虫信息中心,从这里再将信息发送给ECLO进行分析。在出现异常、大量蝗蝻聚集的情况下,可以迅速采取行动,确保不让蝗虫长成而集群。

 
分享:
关键词: 蝗虫 生物 防治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3.457 second(s), 219 queries, Memory 1.4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