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睡眠养生与保健 » 正文

中老年人常服催眠药好不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5-27
   中老年人,需要足够的睡眠,才能保证精力充沛,同时也可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现代精神神经免疫学告诉我们,神经衰弱,经常失眠的人免疫功能普遍较睡眠好的人低下,而患病毒性肝炎、感冒、肿瘤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若是经常睡不好觉怎么办呢?似乎只有服用安眠药了。据了解,目前有许多中老年人喜欢用安眠药来催眠,而且越用越“胆大”,从每次一片开始直到好几片,任意添加,只要是睡着就行了。要知道,这样做是有害无益的。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进入睡眠后,先表现为瞳孔缩小,脉搏与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与血压下降,消化与排泄机能降低,脑电波的频率愈来愈慢,这称为“慢波睡眠”。然而未过多久,却会出现相反的情况,瞳孔时大时小,眼球快速转动,呼吸与心率加快,面部或手指肌肉呈现不规则的收缩,部分身体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抽动,脑电波的频率明显变快,几乎和醒觉时紧张,激动的波形差不多,此谓“快波睡眠”,梦境即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更为奇特的是,这两种不同的睡眠状态在每夜睡眠中会严格地相互交替约4~5次。每次由清醒进入慢波睡眠约80~120分钟,继而转入快波睡眠约20~30分钟。一般认为,慢波睡眠能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而快波睡眠则可使全身得到休息。若人为地影响其中任何一种状态,对健康都是不利的。而且一旦恢复到自然睡眠,则必须加以补偿。

  研究证实,催眠药所引起的睡眠并不能代替真正的自然睡眠。例如,硝基安定与鲁米那等药物会使快波睡眠减少,慢波睡眠增多,当停用这些药物后,开始的数天快波睡眠的次数会显著增加,这时梦很多,甚至可感到整夜都在梦乡中,直至补足后,才能恢复原有的睡眠平衡(即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保持一定的比例)。而安定与利眠灵等药物,情况恰恰相反,停药后必须补足慢波睡眠才行。

  药理学研究认为,大部分的安眠药物,长期应用都有一定的蓄积性,也就是说,安眠药可以在体内逐渐地“堆积”起来。当它达到一定量时,便会出现很多种副反应。特别是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药物的代谢速度大为降低,因而极易在体内发生积蓄,导致明显的毒副反应,如醒后会有头晕、思睡、乏力和食欲减退、白细胞减少,还可诱发精神异常等症,男性病人还会引起性功能障碍。另外,常服催眠药,还会使催眠作用逐渐减弱。这样,病人需要不断增加药量才能获得原有的疗效,久而久之,导致催眠药成瘾。一旦停药时,便可出现戒断症状,如兴奋、惊厥等。可见,服用催眠药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只能帮助恢复正常睡眠,而不能用来长期维持睡眠。那么,出现失眠时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明确引起失眠的原因,必要时可去医院就诊。切忌自行其是,以免耽误疾病的诊断。如果是偶尔失眠,更不必用安眠药来催眠。尽可能自然入睡,保持睡眠的自然节律。

  如确有必要服用安眠药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千万不要随意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

  催眠药的用药时间也宜短不宜长。可将数种药相互交替使用或间断使用,睡眠情况好转时,要逐渐减量,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出现戒断反应。总之,如无必要,不要随便服用催眠药。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793 second(s), 1291 queries, Memory 3.7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