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身上的“鳞纹”,每年自然增长;10圈至30圈。每圈“鳞纹”之间的间距,形状和宽度不但告诉我们鱼的年龄有多大,而且还能告诉我们鱼是在怎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的。生长在寒冷水中或生长在缺少重要营养物质环境中的鱼,它们的“鳞纹”必然狭小,反之宽松。在夏季,水挺暖和,鱼生活在营养丰富的水域内,它们的“鳞纹”就必然宽大,每圈“鳞纹”之间的间距也较阔,就拿大马哈鱼来说吧,它们早期生活在淡水中,以后才洄游到食物丰富的海水中生活,所以它们早期的”鳞纹”是狭窄的,后期的“鳞纹”显得宽大。再拿北太平洋产的红大马哈鱼来说,通过鉴别它们身上的“鳞纹”细节,就可以揭示它们早期是生活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北部的河流中,还是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的溪流中。同时,还可以确定北太平洋产的红大马哈鱼有两种,其中一种原产地是加拿大,另一种原产地是美国。这对在这些水域内游戈捕鱼的美国和加拿大渔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鱼类学家通过研究和鉴别各种鱼身上有明显差异的“鳞纹”,就可以寻找根源,确定它属于哪种鱼,它的原产地在何处,它在哪里孵化长大的。
在这些“鳞纹”上留下了鱼类的生活足迹,对海洋生物学家来说,它们成了制定海洋法,保护合法海洋渔业资源的根据,各国可以据此确定哪些鱼是该国水域内孵化长大的,哪些鱼属于别国水域洄游而来的渔业资源。
除了利用“鳞纹”鉴定鱼类生活史以外、生物学家还可以通过鉴别鱼类耳中耳石上的生长环境的微小差异来鉴定鱼的生活史。
海洋生物学家一直在研究鱼身上的“鳞纹”。但是用手工方法比较无数鳞片的差异,就像在锯断的树干上察看,并计算树的年轮一样,实在太费时,太使人劳累了,从而大大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最近,美国生物声学公司研制成功一种计算机化“鳞纹”分析系统,它大大简化了以往的手工分析方法。
科学家借助该系统可在半小时左右,确定鱼群的原产地在哪里,真正做到事半功倍,而以往用手工方法往往需要几天或几星期才能确定。美国渔业部打算利用该系统来管理渔业,首先将对原产北冰洋,现大量引进美国北部淡水湖的银大马哈鱼进行试点,以期推广使用。西班牙和芬兰渔业也不落后,也将对该系统进行试验,以更好地对鱼类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