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海洋生物撷趣 » 正文

牡蛎生活习性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6-12
   牡蛎是一种固着在海滨岩礁上生活的海洋贝类。其种类颇多,分布在我国沿海的约有20多种。目前在我国已开展增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几种。

  牡蛎由于比鱼类容易捕获,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采食野生牡蛎了,我国的考古学家从原始人类的遗迹中曾发现牡蛎的贝壳,这就是很好的见证。后来,随着捕捞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就像陆地上养蜂、池塘里养鱼一样,在海滩上人工养殖牡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牡蛎的国家,据记载,我国自汉朝以前就开始“插竹养蛎”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牡蛎有两扇贝壳,形状千姿百态,有三角形、卵圆形。狭长形和扇形等多种。贝壳的颜色跟周围岩礁的色彩很相似,有青灰色、淡黄色、灰绿色和黄褐色等多种,中间还夹杂着色彩斑斓的条纹。

  牡蛎是一种奇特有趣的动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生活习性。刚出世的幼蛎,能在水中自由游泳,但当它们遇到合适的环境,就开始寄生在岩石或其他坚硬的海中物体上,终生营固着式的生活。有趣的是,幼蛎一旦固着,就像钉子入木似的,变成终生不会爬动的动物。人们根据牡蛎的这种奇特的生活习性,便赶在繁殖季节之前,准备好各类采苗器。例如水泥柱、大贝壳、橡皮条等等。整齐地排列在海滩上,给千千万万的牡蛎幼虫当“床位”,让它们舒适地“安家落户”。

  牡蛎的两扇贝壳,各有各的用处。一扇坚厚的贝壳始终固着在岩礁上,一点不会移动;另一扇比较平坦的贝壳则能一上一下的自由开闭,从海水中吞食各种小生物。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粮仓”,潮水就像一位辛勤的“炊事员”,日夜给牡蛎送来丰盛的食物。当涨潮的时候,牡蛎被海水淹没,它就微微地张开贝壳,水流从它的外套膜腹缘流入外套腔中,然后经过鳃,又从背缘流出体外。

  牡蛎就是依靠这个水流过程,来进行呼吸和摄食的。潮水退去后,牡蛎便将贝壳合拢,关起“门”来睡大觉了。

  牡蛎爱吃素食,它主要吞食海洋里的硅藻类(一种单细胞藻类)。奇特的是,牡蛎对其所吞食的食物,除了对食物体的重量和颗粒大小,有严格的选择外,至于对食物体的食用价值如何它并不讲究,真所谓“吃进肚里都是食”哩!因此,在它的消化器官中经常可以找到大量沙粒和各种不容易消化的物质。更有趣的是,牡蛎的“进餐”是有一定时间性的,那就是在明月当空的晚间。

  牡蛎与鱼类不同,它既无眼睛,又无耳朵,它原本是一位“瞎子”和“聋子”。但它却有一张覆盖在身体上的白色透明的皮肤--它的“眼睛”,叫做“外套膜”。在它的边缘还长着许多柔软的小触手。它是牡蛎感觉最灵敏的器官,具有强烈的感光性能。当鱼类或其他爬行动物经过它的身旁时,由于外套膜突然遮光,产生“阴影反射”,当这个突如其来的信号,就像闪电般的传递给牡蛎时,牡蛎便迅速将贝壳合拢,从而起到防御外敌保护自身安全的作用。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就像军事上用以侦察敌机的“雷达”一样,真是奇妙极了!这种特殊的生理现象,是牡蛎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对变幻莫测的海洋环境的一种适应。

  牡蛎的贝壳很坚厚,但决不是“铜墙铁壁”,在海洋里有不少狡猾的“海盗”和“凶手”,它们能攻破牡蛎的“堡垒”。如一种名叫海星的棘皮动物,它的体色非常好看,犹如一只美丽的五角星。当它食害牡蛎时,往往爬到牡蛎的贝壳上,利用强有力的碗足,使劲地拉开蛎壳,然后毫不留情的饱食一餐。那些栖居在海滩上为数众多的红螺,也称得上是“吃蛎大王”。它平时栖息在岩礁石缝间,喜欢阴天出来活动。当它爬到牡蛎壳上准备觅食时,先从体内分泌出一种酸性液体,将蛎壳腐蚀一个小孔,然后伸进尖细的舌头,将蛎肉吸光。难怪日本人都管叫它“牡蛎钻”哩!真是名副其实。

  牡蛎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鲜美无比,在国外素有“海洋牛奶”之美称。据分析,蛎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肝糖等,且具有“养血、补血、滋阴”之功效。其作用如同牛奶,能改变人体细胞活性,促使皮肤润泽光滑、延缓衰老,起到丰肌美颜的作用。蛎肉的食法很多,无论生食、热炒和煲汤等味道均很鲜美可口。如将新鲜蛎肉,用凉开水清洗干净,调入米醋、酱油和姜末等,滋味异常鲜美,具有独特的风味。在广东等地区,还将牡蛎加工成蚝鼓或罐头制品,能久藏不坏。煮蛎肉的汤汁经浓缩后可制成蚝油,为上等调味品,在国际市场历来享有盛名。此外,蛎壳是一味中药;用蛎壳煅成的灰,是一种良好的建筑材料,也是农业生产上改良酸性土壤的好肥料。牡蛎全身都是宝啊!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8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