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
蒙古民族的节日礼宴有敬酒、劝酒、祝酒的习俗。在酒宴开始之时,一般要唱着赞歌敬酒三巡,并诚挚地请客人干杯。有一首在宴会所唱之宴歌名《清凉酒》。其大意是:
清凉酒啊味儿美呀
好一似西河的水
为了贵亲来准备呀
咱们大家干一杯!
孩子们啊殷殷勤勤
双手捧来清凉的水
酒儿里面有敬意呀
咱们大家干一杯。
蒙古民族历来有跪着劝酒的习俗,客人不饮干,劝者不起立。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客人饮酒必须一饮而尽,否则被认为看不起主人。这种习俗可以追至古代。《蒙鞑备录·燕聚舞乐》中云:"鞑人之俗,主人执盘盏以劝客,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者更不接盏,见人饮尽,乃喜。"又:"每饮酒,其俗邻坐更相尝换,若以一手执杯,是令我尝一口,彼方敢饮,若以两手执杯,乃彼与我换杯,我当尽饮彼酒,却酌酒以酬之,以此易醉,凡见外客醉中喧哄、失礼或吐或卧,则大喜曰:'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从此可以看出蒙古民族豪爽、开朗、诚挚的性格。
元代宫廷宴会的礼仪更为隆重。据《南村辍耕录》中载,元代宫廷有"喝盏"的习俗:"天子凡宴响,一人执酒觞,立于右阶,一人执拍板,立于左阶,执板者抑扬,其声赞曰:'斡脱。'执觞者如其声和之曰'打弼',则执板者节一拍,从而王侯卿相合座者坐,合立者立,于是众乐皆作,然后进酒,诣上前,上饮毕,援觞,众乐皆止,别奏曲,以饮陪位之官,谓之'喝盏'.盖沿袭亡金旧礼,至今不废,诸王大臣非有赐命不敢用焉。"对此,马可波罗亦有记:"当忽必列饮酒时,朝臣和所有在场的人都同样匍匍在地,同时一个庞大的乐队鼓乐齐鸣,直到陛下饮完后才停止奏乐,于是,所有的人从地上爬起,恢复原来的姿势。"可见,蒙古民族宫廷礼俗之隆重。
唱歌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据方志《青海》载?quot;新年时节,或婚嫁、生育之庆祝会上,或于幕中,或在清风明月下,男女老幼围坐一处,以亲友馈赠之满桶乳酸、大瓶美酒及熟煮之羊肉置于中央,先祷神佛,然后各自执刀割食,轮饮美酒,酒后耳热,高讴牧歌,男女合唱,全场为之沉醉。"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敬神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冰心三十年代的作品《平绥沿线旅行记》写道:"某王赴'全羊宴',此为蒙俗盛宴。宾主定座后,两仆人抬捧着一条长方木盘,上盛蒸好的全羊,放在矮桌前,主人先引刀割下羊首羊尾,供于成吉思汗像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摆食与进食
蒙古民族所摆的礼宴是按年龄分成等次的。为六十一岁和七十三岁的老年人祝寿,招待至尊的宾客或大型喜宴时,每张桌上都有一只整羊;为四十七岁到六十一岁的长辈祝寿时,设小型家宴只上胸椎;为四十七岁的长辈过生日时带上三根肋带的腰背和胸椎,同时用这只羊的手把肉招待女客人;为二十五岁的人过生日,招待女客人,以及为新郎举行茶会时,只上卸下胸骨叉的胸脯和直肠、大肠;为远出的人送行、看望姑娘、为辈份大的十三岁小孩和辈份大的二十五岁的年轻妇女过生日时,都送整只绵羔羊。
在吃整羊时,也按年龄大小及地位尊卑分而食之。有的地区把肥软的绵羊尾巴尖,献给长辈;把肩胛骨分给最尊贵的客人,在家宴上则有男性分享,不能给妇女。肱骨尊重,一般分给除主宾外的其他客人,中等身份的客人则给股骨,分给妇女腰椎等部,姑娘和已婚的年轻妇女,则分予胸骨。在婚宴上,新郎新娘各拿一付连在一起的尺骨,这是相约和幸福的象征。
在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来访的客人一般不能吃罢就走,须在喝茶闲谈后,方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