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酒文化 » 正文

民国时期的酒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01
民国时期的酒政

  民国分为北洋军阀的北京政府和国民党的南京政府两个阶段。
一 北京政府的公卖制

  北京政府执政初期,一方面沿袭清末旧制,保留了清末的一些税种, 还参照 西方的酒税法制定了一些新的酒政形式。最主要的是“公卖制”。
  北京政府实行酒类的"公卖制"。公卖制始于民国四年(1915年)。 推行公卖制 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北京政府的烟酒公卖局和各省的烟酒公卖局。机构如下图所示:

             北京政府烟酒公卖局
                 │
                 │
                省专卖局
                 │
                 │
                 分局
                 │
                 分栈
                 │
                 支栈
                 │
               承办商(特许)
  当年五月公布了全国烟酒公卖和公卖局的暂行简章。 六月拟定各省公卖局章 程,稽查章程;八月续订征收烟酒公卖费规则,与章程相辅而行。同时, 招商组织 公卖分栈或支栈。具体做法是,实行官督官销,酒类的买卖都须通过公卖分栈或支 栈。酒的销售,由公卖局核计成本,利润及各种税,根据产销情况,酌定公卖价格, 每月公布,通告各栈执行。各栈按照主管局规定的价格,经理本区域内各酒店的买 卖事宜。管内各店须将每月产销酒的数量和种类,先期估计,投栈报明。分栈,支 栈接报告后,前往检查,加贴公卖局印照和戳记,填用局制四联凭单,并代征公卖 费。公卖费率为酒值的百分之十到五十(酒值+公卖费=公卖价格)。
  北京政府实行的公卖制,实际上仍是一种特许制。政府无须提供资金,场所, 不直接经营酒的生产,也不参与酒的收购,运销,受委托特许的商人,即分栈可支 栈经理办理与酒有关的事务。经理人要先向公卖机构缴纳押金,得到批准后,发给 特许执照。民国十五年,北京政府颁发了"机制酒类贩卖税条例"。规定无论在华制 造的或国外进口的机制酒,都应照例纳税,从价征收20%, 从营销贩卖商店稽征, 次年又规定出厂捐规则,向机制酒的制造商征税10%。初步建立了产销两税制。
  北京政府的公卖制,只在国产土酒的产销上实行,而对于洋酒的啤酒, 则不 受这一制度的限制。进口的酒,只交纳海关正子口税。民国十五年才开始对进口的 和在中国仿制的洋酒从价征收20%的贩卖税。

二 南京政府的公卖制

  民国十六年,南京政府成立,同年六月,公布"烟酒公卖暂行条例", 规定以 实行官督商销为宗旨。公卖机关的组织结构与北京政府大致相同。
  公卖费率以定价的20%征收。每年修定一次。民国十六年还发布了<<各省烟酒 公卖招商投标章程,规定当众竟投,认额超过度额最高者为得标人,得标者需交纳 全年包额的20%作为保证金。承包商每月交纳的税款,不得少于认额的十二分之一。
  民国十八年八月对公卖法复加修订,公布了<<烟酒公卖暂行条例>>。 同时拟 订了<<烟酒公卖稽查规则>>及<<烟酒公卖罚金规则>>。修订的公卖法与旧制有较大 的变化。将原先的省级烟酒公卖局改称为"烟酒事务局",公卖栈改为稽征所。废除 了烟酒公卖支栈,规定烟酒制销商应向分局或稽征所申请登记,并按月将生产或销 售烟酒的品种及数量列表呈报。价格由各省规定,公卖费率为酒价的百分之二十, 照最近一年的平均市价征收,每年修订一次。民国十八年,还制定了<<烟酒公卖稽 查规则>>,<<烟酒分卖罚金规则>>。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因机制酒名称范围较窄,改称为洋酒类税,并公布了 <<洋酒类税暂行章程> >。在国内销售的洋酒( 包括华人仿制及外国人制造的或进口 的洋酒),从价征收30%。洋酒类税直接征税于贩卖商人,起运地方例不征税。与<<洋酒类税暂行章程>>相辅的还有<<洋酒类税稽查规则>>,<<洋酒类税罚金规则>>。

三 就厂征收制

  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发达,几千年来,酿酒业的规模较小。 清末开 始,洋酒和啤酒在国内开始机械化生产,在酒政上也引入了一些西方的机制,就厂 征收制就是其中的一种。洋酒和啤酒的税收,从征于零散的贩卖商人改为就厂征收, 征于集中的制造厂商,是税收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也是符合酿酒业规模逐步扩大这 一历史潮流的一个举措。就厂征收制和烟酒牌照税的征收奠定了现代酒税的基础。
  民国二十年(1932年),公布了"就厂征收洋酒类税章程", 实行了就厂征收办 法。就厂一次征足,通行全国,不再重征。征税手续由烟酒税处派员驻厂办理。税 率为值百征三十。厂商将各种洋酒出厂运销数量逐日据实通知驻厂员查明登记,由 驻厂员于每月月终列表呈报查核。每月月终厂商将全月各种洋酒出厂总数及应纳税 款数目结算清楚,开列清单,连同应缴税款于次月五日前呈送本部印花烟酒税处核 收汇解。
  同年还制定了"征收啤酒税暂行章程"和"征收啤酒税驻厂员办事规则", 啤酒 税与洋酒税从此分开。该章程规定: 在中国境内设厂制造之啤酒均应按本章程规定 完纳啤酒税。啤酒税也由本部印花烟酒税处直接征收,一次征足,不再重征。啤酒 税暂定为按值征百分之二十。有关核查和缴款方法同洋酒类。民国二十二年六月十 五日起,一律改为从量征收,分箱装及桶装两类税率。四十八大瓶,即夸特瓶的箱 装或七十二小瓶,即品特瓶的箱装的每箱纳税银元二元六角; 桶装的按每桶净装容 量计算,每公升纳税银元七分。

四 烟酒牌照税的征收

  民国二十年还公布了<<烟酒营业牌照税暂行章程>>, 该章程适应于在华生产 及销售的所有酒类。分整卖和零卖两大类。整卖的根据营业规模分为三等,甲等每 年批发量在2000担以上者,每季征收税银32元,乙等批发在1000-2000 之间的每季 征银24元,丙等批发量在1000担以下者,每季征收16元。零售分为四等,每季纳银 分别为8元,4元,2元和5角。该章程对洋酒类的营业牌照税也做了规定。中央政府 征收的烟酒牌照税收入,除由中央留十分之一外,其余拨归各该省市作为地方收入。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各省烟酒牌照完全划归地方,并由各省市经征,烟酒牌照税完 全变为地方税收。民国三十一年,国民党中央政府接受地方税,通电废除牌照税, 改征普通营业税,牌照税不复存在。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公布"土酒定额税稽查章程",国产土酒改办定额税。 税率因酒的类别和不同的省而有所区别。
  民国二十五年,颁布"修正财政部征收啤酒统税暂行章程", 啤酒征税改归统 税局办理,由统税局派员驻厂稽征,称为"啤酒统税"。啤酒税原从值征收,税率为 20%。次年因从价征收,致使纳税参差不齐。于是又改为从量征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以加强税收, 充裕饷源 为由,将各省土酒一律加征五成。

五 国产酒类税

  民国三十年,公布了"国产烟酒税暂行条例",规定烟酒类税为国家税, 由财 政部税务署所属的税务机关征收。烟酒类税均就产地一次征收,行销国内,地方政 府一律不得重征任何税捐。这就是按照"统税"原则征税。统税就是一物一税,一税 之后,通行无阻,其它各地不得以任何理由再行征税。统税是出产税,全国采取统 一的税率,中外商人同等待遇。国产酒类税的实行,说明了公卖费制的结束。
  民国三十年的暂行条例还规定了酒类税按照产地核定完税价格征收百分之四 十。并规定了完税价格的计算公式:

     产地附近市场之平均批发价格
────────────────────────── ×100=核定之完税价格
100 + 烟酒类税率之数 +由产地至附近市场所需费用(即15)

  为配合暂行条例,还由财政部公布了<<国产烟酒类税稽征暂行规程>>,规定 了征收程序,酒类的改制征税或免税方法,稽查及处罚规则等。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试办"国产酒类认额摊缴办法",从广西开始,以后 在川康黔赣各省次第推行。这实际上相当于南宋在乡村实行过的包税制。实行不易, 民国三十四年停止执行。
  民国三十一年九月,财政部公布了"管理国产酒类制造商暂行办法"。规定重 新举办酿户登记,未经登记者不准酿酒。每年每户以二万四千斤为最低产量,不满 者不准登记。
  抗战胜利后,对某些条例进行了修订,主要目的是提高税率。 这大概是在对 照其它国家酒税征收情况后,认为本国的土酒,洋酒税率均较低微。民国三十五年, 国民党二中全会作出提高奢侈品税率的决议,以"胜利以后,复员建设,需用浩繁, 为充裕库收,平衡收支"为理由,将国产酒类税率提高为百分之八十,洋酒, 啤酒 税率则提高至百分之百(抗战时洋酒和土酒税率为百分之六十)。民国三十五年八月, 民国政府公布<<国产烟酒类税条例>>,酒类税税率按照产区核定完税价格征百分之 八十。
  (本节有关资料引自<<中国的酒类专卖>>,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Processed in 0.200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