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池淀粉浓度的调节
入池淀粉浓度是浓香曲酒生产的基础。入池淀粉浓度的不同,决定了曲酒产量、质量的优劣。一般情况下,入池淀粉浓度高的所产酒的产量、质量就好,反之就差。但入池淀粉浓度也并非是越高越好。那么,在不同季节、不同生产情况下,入池淀粉浓度应作如何调节呢?
一、 调节入池淀粉浓度的作用
浓香曲酒的生产,在不同季节、不同生产情况下,合理调节入池淀粉浓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入池粮醅的升温、升酸幅度,使粮醅的发酵过程向着工艺要求的方向进行,从而获得较好产量、质量的酒。
二. 影响入池淀粉质量的因素
1、 原料
所用高粱应新鲜、颗粒饱满、无杂质、无霉变、无虫害、无污染等。如果使用杂质较大的原料,就会直接影响曲酒的产量。如果使用了变质、污染的原料,会给酒带来邪杂味,而影响酒的质量。
2、 原料粉碎粒度
在浓香曲酒生产中,原料的粉碎粒度也应根据季节的不同作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粮醅发酵的需要。进入夏季高温期,原料的粉碎应粗些,达到4、6、8瓣即可,这样可缩小粮食的表面积,使之减小同大曲粉的接触面,以减缓发酵升温速度,达到缓慢发酵的目的。冬季,气候寒冷、地温低,入池后的粮醅发酵升温缓慢,此时所用原料的粉碎应细些,达到6、8瓣的占60%,其余为细粉即可。这样增大了粮食的表面积,同时也增大了同大曲粉的接触面,有利于窖内粮醅的发酵升温。
三. 不同季节入池淀粉浓度的调节
1、 冬季
冬季气温、地温低,粮醅发酵升温缓慢。此时要适当地提高入池淀粉浓度,使窖内淀粉相对集中,才有利于窖内粮醅的前期发酵升温。此时的入池淀粉浓度控制在18—19%较为适宜。
2、 夏季
夏季温度高,空气中有害菌数量多,生长繁殖快,粮醅暴露的空气中的时间又过长(摊晾降温慢),易感染杂菌,加之入池温度高,导致其在发酵过程中易生酸。此时如果入池淀粉浓度不减,会使粮醅前期发酵升温过快,不利于控制生酸,严重时会导致掉排。所以,进入夏季高温期,应将入池淀粉浓度控制在14—15%为宜。
3、 其它季节
春秋季节气温适宜,入池淀粉浓度一般应控制在16—17%为好。同时要保持一个“稳”字(包括温度、水分等条件),使窖内微生物的数量及其所需营养物质达到一种供需平衡,对曲酒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 夏季压窖时入池淀粉浓度的调节
压窖前,首先应做到对所有窖池的产、质量情况心中有数,然后再挑窖,划片。压窖的原则是“压远不压近,压好不压坏,分片集中,加强管理”。一般情况下,窖池每压30天,其入池淀粉浓度应在原有的水平上降低一个百分点,超过3个月的不应低于13%。这样才能保证压排窖酒的质量。对一小部分差的窖池,应将其入池淀粉浓度控制在14%以下。对产、质量较好的窖池,入池淀粉浓度控制在14—15%即可。
五. 异常发酵窖池入池淀粉浓度的调节
窖池发酵异常一般是由于气温高及工艺操作不当造成的,影响较大的有两种情况:
1、 残淀高,残糖高,生成的酒精含量低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窖内粮醅的发酵阻力大,淀粉没能被充分利用。因此,应适当降低入池淀粉浓,同时增加糖化酶、干酵母的用量,达到强化糖化、发酵的作用,使窖内的淀粉及糖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乙酿。
2、 酸度高,残淀高,生成的酒精度低
其原因为操作场地温度高,卫生差,粮醅在摊晾时感染了杂菌,造成前期发酵升温过快,产酸菌大量繁殖,从而抑制了有益菌的生长。升温快,还会使酵母菌过早衰老、死亡,引起发酵力降低,进而影响了淀粉的糖分、发酵进程,致使酒醅生酸大,残余淀粉高,生成的酒精量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采取降低入池淀粉浓度,适当减少辅料用量,同时增大糖化酶、干酵母的用量,适当缩短发酵期,加强窖池管理的办法,使之尽快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