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温江特色花卉产业---川派盆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02

温江特色花卉产业---川派盆景
            

作为温江特色花卉产业之一的川派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影响。四川古称巴蜀,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置剑南道,所以过去也把川派盆景称为"剑南盆景"。 <BR>
<P class=f14><SPAN class=style20><FONT class=f14>&nbsp;&nbsp;&nbsp;&nbsp;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样,根据"树姿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类,后来经过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了表现这种姿态和变化的技法规律,通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创造和完善,最后归纳为10种身法和3式、5型。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蟠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技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校视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这说明规律类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是对大自然的艺术概括与艺术加工,并且进而如古典诗歌的"格律化"一样,使之集中展示传统美学中的基本原则: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活泼而有序,庄重而灵动。正如唐春来在《规律类树桩美的探索》一文中所说:"它摆脱了自然现象对盆景艺术的盲目控制,以清醒的理性、充沛的情感统驭着它的反映对象。它一方面再现大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动地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理想。在艺术形式上,它以严谨的格律作为基本的结构原则,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诗'。"&nbsp;<BR>&nbsp;&nbsp;&nbsp;&nbsp;正因为规律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自然类随之慢慢"淡化",只保留了极少数的悬崖式,现在保存完好的"老龄"树桩盆景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清朝末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成都青羊宫举办花会(已延续至今),各地的花农和盆艺者都把自己制作成型的各类树桩盆景送到花会上展销,此时的树桩盆景已完全采用"三式五型"的造型技法。迄今为止,四川的树桩蟠扎,无论是何种形式,基本上都没有越出这一时期所形成并广泛采用的技法和造型规则。清末民初,成都和各县的著名蟠扎艺人约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窦禹朋、陈洪顺、张彬如、陈玉山、戴开弟、戴崇光。龚音如、李洪泰、纪成久等。到了本世纪40年代,自然类树桩盆景重新抬头,但在蟠扎技法上与规律类大致相同,除悬崖式外,一些自然类桩头的造型几乎是一种偶然的"机缘"。陈思甫的父亲陈玉山就是常用一些枝条残缺、不适合制作规律类盆景的树坯,顺势加工为自然类。其后李忠玉及邱开春、王明文等发展了自然类,逐渐成为今天川派树桩盆景的两大主要类型之一。<BR>&nbsp;&nbsp;&nbsp;&nbsp;川派山水盆景,虽然远在两宋已见端倪,尤其是安岳县圆觉洞和大足县大佛湾摩岩造像中,飞天与传女手托的山万盆景,已与今天的浅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树桩倾斜,直到近千年后的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园艺家、画家、盆景"玩家"亲密合作,使之成熟。<BR>&nbsp;&nbsp;&nbsp;&nbsp;温江盆景,源远流长,是川派盆景的干支,川西盆景艺术的佼佼者。它师法先贤,力显自然,技法精湛,大巧藏中坚,正所谓“规律古桩,承继先朝;自然树桩,独运匠心。悬崖探空,如虬龙跃虹霓;直干挺拔,现绿云染空翠;虬干曲支,见柯干露精微;单干寓独木之林;多干见丛林之态。自然之景,藏于盈握。山石盆景,精雕细琢,咫尺盆盎,隐现苍穹。一石之山,则显太华;一勺之水,寓满江河。高、悬、陡、深体自然雄奇;清、秀、奇、雅还生境本意。脉理一致,纹相通,情景交融,意韵深浓。”温江盆景种植面积1万余亩,总价值达5亿元,主要分布在玉石、寿安、踏水、镇子等乡镇。主要品种有乌柿、梅花、贴梗海棠、罗汉松、紫薇、银杏、六月雪等,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508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