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中草药实用技术专题 » 正文

平贝母病虫害发生规律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26
     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用中药材。药用部分为鳞茎,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分布于东北三省,吉林省的通化、吉林、延边地区为平贝母主产区,均有大面积栽培。随着平贝母种植区域的扩大,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也逐年增多,发生区域逐年扩大,病虫害为害严重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平贝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 病虫害发生种类
    自2000年以来,我们对平贝母主要栽培区进行了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调查。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平贝母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锈病、灰霉病及鳞茎腐烂病;害虫主要为蝼蛄、金龟子、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其中平贝母菌核病为害平贝母地下鳞茎,锈病、灰霉病则主要为害平贝母茎叶,常年发病率为20%~30%,发病严重时,个别地块发病率达到90%以上。
    平贝母栽培区的生态条件和栽培特点不同,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程度亦有所不同。
    2 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2.1 菌核病
    菌核病是为害平贝母鳞茎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产区多有发生。
    2.1.1 症状 罹病植株早期叶片边缘变为紫色或黄色,逐渐全叶变黄、变紫;叶缘向下卷曲,下部叶片卷曲严重,顶部叶片、叶卷须及叶尖失水萎蔫,全株枯萎死亡。
    鳞茎被害时,表面产生黑斑,病斑下的组织变成灰色,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受害严重时,整个鳞茎变黑,外部皱缩干腐,肉质部组织瓦解,在鳞茎表皮下面的鳞瓣缝隙内,形成大量类似小米粒大的黑色菌核。患病鳞茎最初呈水疱状,逐渐变黑,产生黑色坏死病斑,逐渐扩展蔓延到其它鳞片,最后使整个鳞茎变黑腐烂。此时地上部分叶片枯黄萎缩,茎基部缢缩,茎叶枯黄直至死亡。
    2.1.2 发病时期及条件 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试验表明,菌核病在4~9月份均可发生,夏季休眠期为发病盛期。病原菌生长发育温度为4~30℃,最适温度为15℃。在低温多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条件下极易发生。种植年限越久、栽培年限越长,菌核病发生越重。连续种植15年以上的地块,菌核病发病率在30%以上。
    2.1.3 侵染途径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在病鳞茎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
    2.2 锈病
    平贝母锈病是为害平贝母较重的病害之一,常年发病率为40%~70%,严重的地块发病率可达90%以上。主要侵染茎、叶,造成早期枯萎,严重影响产量。
    2.2.1 症状 锈病侵染植株后,初期在叶片背面和茎下部出现黄色长椭圆形病斑,后在病斑上出现金黄色孢子堆,破裂后有黄色粉末状锈孢子随风传播。被害部位出现组织穿孔,切断输导组织,使茎叶枯黄,严重时全田植株呈黄褐色,造成早期枯萎。后期发病茎叶布满暗褐色圆形小疱,即冬孢子堆,破裂后散出大量冬孢子,此期平贝母地上植株已逐渐枯萎,故为害不如前期严重。
    2.2.2 发病时期及条件 平贝母锈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土壤质地、种植密度及栽种年限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吉林省5月上旬气温15~18℃时,久旱后骤降1~2次小雨,锈病随即陆续发生,数天之内发病率可由13.7%上升到76.1%。5月上旬气温持续在15℃以下,即使降雨频繁、湿度大,锈病发生也较少。一般沙质壤土地发病率高于粘土地,新栽培区比老栽培区发病轻;田间管理粗放,病残体枯萎后不加清理消毒的发病率高、为害严重。
    2.2.3 侵染途径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来源。冬孢子萌发后侵染平贝母,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腔,散出大量的锈孢子,锈孢子仍然侵染平贝母,为害茎叶后产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
    2.3 灰霉病
    灰霉病为平贝母地上部主要病害之一,为害地上部茎、叶、果实及种子。本病不常发生,一旦发生,病菌传播迅速,3~5天即可侵染整个田块,致使地上植株早期枯萎,严重影响产量。
    2.3.1 症状 叶、茎、花、果等部位均可受害,以叶片的症状最为明显。叶片上病斑呈圆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暗绿色至淡黄褐色,边缘不明显,有水渍状晕圈。在潮湿天气,病斑上着生灰霉层,并迅速扩展连片,导致叶片软腐、枯萎下垂。天气干燥时病斑中心呈浅灰色,有深紫褐色边缘,后期病斑变薄如油渍状而脆裂。茎、花和果被害时,产生浅褐色斑,后腐烂干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产生灰霉层。后期在枯死病组织内,尤其在病株茎秆基部,可产生小颗粒状黑色菌核,少数情况下还能为害鳞茎,引起腐烂。灰霉病对2~3年生平贝母为害较重,发病年份可使植株提前枯萎20天。
    2.3.2 发病时期及条件 灰霉病一般发生在平贝母生长后期。于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在适宜条件下蔓延较快,成片发生;特别是连续阴雨后天晴、高温多湿的情况下,3~5天即可感染全田,造成早枯。植株密度过大或杂草丛生的情况下也易发生。
    2.3.3 侵染途径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初菌核开始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平贝母,以后在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在19~23℃的连雨天病情扩展快。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清理田园
    在地上植株枯萎后,及时将田内杂草和平贝母残株彻底清理干净,运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掉。第2年春季平贝母出苗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进行田间消毒。以减少初侵染来源。
    3.2 实行轮作
    分级栽植,一次性起收干净。定期与其他作物轮作,杜绝老园子栽培是预防平贝母锈病、菌核病等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3.3 合理选地、适当密植
    不宜在沙质过大、易干旱的田地种植平贝母。在土壤肥力、水分充足的情况下,适当密植可减轻平贝母锈病的发生。
    3.4 合理施肥
    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平贝母幼苗对锈病的抵抗能力。
    3.5 做好用间管理
    生长期内做好除草工作,防止草荒。摘除早期病叶,控制病害发生蔓延。
    3.6 药剂防治
    3.6.1 菌核病 种栽消毒,即在鳞茎移栽前或移栽后覆土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消毒。一旦发病,用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病区,病害严重者可适当加大用药浓度。
    3.6.2 锈病 于展叶期或发病初期及时用抗锈1号3000倍液,或15%、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7%敌锈钠300倍液、20%萎锈灵400~6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共喷3次,均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抗锈1号3000倍液叶面喷施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达90%以上。粉锈宁300倍液于展叶期喷施预防效果较好,防效达80%以上。
    3.6.3 灰霉病 以早预防为主,已出现多雨天气或发病,再用药防治为时已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可于5月中旬开始喷药预防。喷施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每隔7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上述药剂以速克灵、甲基托布津预防效果显著,其次是多菌灵和波尔多液。
    4 地下害虫
    平贝母地下害虫以蝼蛄、蛴螬及地老虎为害较重。田、间常因多种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缺苗断条、植株早期枯萎、鳞茎被咬伤,甚至被食成空壳,甚至导致鳞茎染病腐烂,从而降低产量和质量。
    4.1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4.1.1 蝼蛄 蝼蛄是直翅目蝼蛄科成虫,在我国为害严重的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两种。产区以非洲蝼蛄为害严重。蝼蛄属杂食性害虫,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平贝母。
    为害特征:在育苗期畦面覆盖阶段,在土壤表层钻成很多隧道,将平贝母胚根、幼苗扒断,咬食后使平贝母苗成片死亡或使土壤过于疏松和透风造成幼苗枯死和严重缺苗断条。为害多年生平贝母时,可将鳞茎和根咬成伤疤或吃掉。蝼蛄有趋湿性和趋粪性,在土壤湿润、腐殖质含量高的低洼地发生较重,施用未腐熟粪肥的地块受害严重。
    4.1.2 蛴螬 蛴螬为鞘翅目金龟甲科金龟子的幼虫,主要危害幼苗。一般水浇地、早地均有发生,尤以洼地或较湿润的旱地发生严重。
    蛴螬终生栖息于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条件有关,活动最适的土温为13~18℃,高于23℃时,即逐渐向深土层转移,至秋季土温下降到适宜活动温度时再移向上层土壤。因此,蛴螬对平贝母的危害主要是春、秋两季,以春季为害最重。
    为害特征:咬食鳞茎、根和茎基,使鳞茎变成空洞,可因咬食伤口而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而引起腐烂,造成缺苗断条,严重减产和降低产品质量。
    4.1.3 金针虫 属鞘翅目叩头虫科害。为害平贝母的主要是沟金针虫。
    为害特征:于春季土壤解冻后开始活动,展叶期是金针虫为害最严重的时期。将平贝母咬成缺口,钻入鳞茎或地上茎内,使受害植株输导组织被切断,呈现萎蔫状态,最后枯死。鳞茎被咬伤后引起根部腐烂或枯死。
    4.1.4 地老虎 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以幼虫为害。已知地老虎的种类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等,但为害成灾的主要是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为害特征:从地表处将幼茎咬断而使植株死亡,造成缺苗断条。
    5 地下害虫防治措施
    平贝母地下害虫的防治只有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5.1 农业防治
    播种用地最好在用地前一年秋翻,当年播种育苗要多次耕翻,把害虫的卵、蛹、幼虫翻到土表或深埋,改变其生活环境而致其死亡或被禽鸟采食。在害虫产卵期和蛹期,适当增加松土次数,可将害虫的卵、蛹暴露在土壤表面或深埋于土壤之中,使其得不到孵化、羽化条件。结合翻地、碎土、做畦、松土等作业进行人工扑杀。彻底清除田间与田边的杂草、枯枝、落叶、残株。
    5.2 毒饵诱杀
    将敌百虫0.5kg拌入10kg炒香的麦麸或豆饼中,加适量水配成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或畦面上诱杀。在畦帮上开沟,把毒饵撒入沟内覆土,诱杀效果更好。
    5.3 毒粪诱杀
    选含纤维较高的马粪、鹿粪等,每30~40kg掺拌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0.5kg,在作业道上放成小堆,并用草覆盖,诱杀效果较明显。
    5.4 灯光诱杀
    成虫发生时期,在贝母地周围设置黑光灯、马灯、电灯诱杀成虫,灯下放置1个内装适量水和煤油的容器或糖蜜诱杀器,效果更好。
    5.5 糖浆诱杀
    在成虫羽化盛期采用糖浆诱杀。配制方法:红糖0.5kg、醋1kg、水1kg、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100g,混合调匀后装入容器中放入田间,利用成虫喜欢甜酸气味的特性加以诱杀。
    5.6药剂防治
    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特别是播种后出苗前的育苗田,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畦面喷洒、浇灌,效果较好。植株生长期浇灌后要用清水冲洗1次,以免产生药害。害虫发生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浇灌,效果较好。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7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