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命科学总论 » 正文

变构理论 allosteric theory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12

  为了说明变构效应中(3)的定义现象而提出的理论。现在以莫诺德-怀曼-钱格斯(Monod-Wy-man-Changeux)的理论和科什兰-内梅蒂-菲尔默(Koshland-Nemethy-Filmer)的理论最有名。M-W-C理论认为:变构蛋白有n个原基(亚基)是缔合着的齐聚物,其中各原基呈R状态(relaxed st-ate)的为Rn T状态(taut state)的为Tn。底物不存在时TnRn稳定,平衡常数L=Tn/ Rn〕大于1。但是如果底物仅和R结合,对这种蛋白质溶液加入底物,随其浓度逐渐上升,脱离Rn状态的分子的比率逐渐增加。现在废物-酶复合物的解离常数是Ks,底物浓度为〔S〕,若令〔S/Ks=a,在

越大,S型的特点就越显著。因此可以认为负效是使L变大,正效是使L变小。与此相对应的K-N-F理论指出,在底物不存在的场合,原基均处于Tn状态,与底物结合时,带有底物的原基仅处于R状态。因此若结合m个底物,就成为Tn-mRm的状态。从Tn-mRmsm若产生1个底物分子解离时的平衡常数为Km,与每一分子的齐聚物酶结合的底物

  现在,若K1=K2==Km=Kn,则此式也成为米夏埃利斯-门滕公式。而且在K1Kn互不相等的场合,n-S〕的图也是S型的。对K-N-F理论来说,在Tn-mRm态中,与T相邻的R的解离常数和与R相邻的R的解离常数并不相等,这就是上面所说的K1Kn不相等的具体含义。不论上述哪种理论,与底物结合,而引起由TR的变化的看法是共同的,这就是所谓的异构转变(allosteric transi-tion),但在M-W-C理论中认为TnRn是协同发生的,而与此相对,在K-N-F理论中却是TnTn-1R1Tn-2 R2…这样逐次发生的,在这一点上两种理论是不同的。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346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