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发育生物学 » 正文

排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19
在排卵(ovulation)前,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1次减数分裂,产生次级卵母细胞和第1极体。次级卵母细胞随即进入第2次减数分裂,停止在分裂中期。一般每28~35d排卵1次,两个卵巢轮流排卵,正常排卵出现在下次月经前的第14d。
1、排卵机制
(1)卵泡壁张力降低
排卵前,脑垂体分泌LH升高,LH可促使孕激素分泌增多,后者促使卵巢合成多种酶,使成熟卵泡顶部组织的胶原纤维之间起黏合作用的蛋白多糖变性,卵泡壁张力降低。
(2)酶溶解卵泡壁
现已证明,卵泡液中有蛋白水解酶、淀粉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等,因此认为排卵是由于上述酶使卵泡壁溶解破裂,引起排卵。
(3)与前列腺素有关
LH可促进颗粒细胞合成前列腺素,在接近排卵时成熟卵泡中PG含量呈进行性升高。PG2α可促进卵泡周围间质内的平滑肌纤维收缩,卵泡破裂排卵。
2、排卵监测
卵巢排卵可用间接方法进行监测。
(1)基础体温监测:基础体温是指清晨不活动时的体温,在排卵前期一直较低,排卵后即明显增高约0.2~0.5℃,一直持续到月经来临。
BBT呈双相:提示有排卵,绝经期妇女或摘除卵巢的妇女无双相。
BBT呈单相:提示可能无排卵。
(2)宫颈黏液监测: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宫颈不分泌黏液,外阴也十分干燥。此后宫颈分泌少量粘稠而不透明的黏液。到排卵即将发生前,随雌激素高峰的出现,宫颈黏液变得稀薄、透明、清亮,量也增多,称为生育型黏液。
(3)超声显像监测(B超)
一般在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监测,观察卵泡直径的变化,在排卵前4天的卵泡直径平均每日约增3mm,在排卵前卵泡成熟约17~25mm,排卵后卵泡消失,连续监测可见在排卵前卵泡不断长大,当最大的卵泡消失时,提示发生排卵。(此方法可靠,但需连续监测,费用高)。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33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