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发育生物学 » 正文

蛙胚发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23

  蛙卵具有较多的卵黄,属端黄卵。动物半球含较多细胞质及色素颗粒,颜色较深;植物半球含卵黄多,颜色较淡。蛙为体外单精受精。在精子穿入卵的对面,其色素颗粒向内部并趋向精子入卵处移动,细胞内物质重排,因而形成色素相对少的区域,称灰色新月(有些两栖类卵的色素含量不多,灰色新月不明显)。灰色新月在胚胎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卵子受精后完成第2次成熟分裂。

  卵裂及囊胚:卵裂属完全不均等卵裂。第12次卵裂为径(纵)裂,第3次为纬(横)裂,形成4个大的植物极细胞及4个小的动物极细胞。此后,动物极细胞分裂较植物极为快。于第6次分裂后(64细胞),开始形成为囊胚,细胞团中的囊腔偏于动物极,称囊胚腔。囊胚期的细胞分裂并未终止,分裂球数量增多可达几千个,形成数层细胞。由于分裂球来不及进行生长,因此囊胚总体积没有明显增大。DNA复制非常迅速,RNA的合成在第12次分裂前尚未观察到。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可促进或抑制卵裂速度。

 

  原肠形成:原肠形成是胚胎发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胚胎从未分化状态通过细胞流动、重排与分化,形成具有三胚层及原肠的原肠胚。从蛙胚未来器官分布图可以看出,动物半球的细胞形成外胚层,植物半球细胞主要是形成内胚层,两半球间近赤道下方的一个环带区细胞形成中胚层。原肠形成开始在赤道下方出现1个横的浅沟,称胚孔,胚孔的上方称背唇。由于动物半球细胞的不断外包和胚孔处细胞的不断向内卷入,胚孔逐渐成为马蹄形,最后形成环形胚孔,胚孔内的乳白色细胞称卵黄栓。胚孔处凹陷的沟逐渐扩大形成原肠腔,迫使囊胚腔缩小以至消失。围于原肠壁的为内胚层细胞,脊索中胚层通过背唇卷入,脊索两侧的中胚层也相继卷入,形成中胚层。留在胚胎外部的细胞形成外胚层。

 

  虽然原肠胚期形成了三胚层,但胚体形态仍是圆球形,随后胚胎开始伸长,背部开始形成神经板,进一步形成神经沟与神经褶,最后形成神经管。神经管和其下的脊索构成胚体背部中轴,胚体逐渐形成圆柱形。原肠随胚体的伸长也变长,并分成前、中、后肠3部分。中胚层的出现和分化更为复杂,脊索两侧的背部中胚层形成体节板,随后形成体节,再进一步分化为生肌节、生皮节和生骨节。侧部中胚层分裂为两层,外层接触外胚层,为体壁中胚层,内层接近原肠,为腔壁中胚层。两层之间的腔即为体腔。在此基础上,胚体各器官原基进一步形成,并逐渐分化形成定型器官。胚胎发育形成的幼体(蝌蚪)从卵膜孵出,继续进行胚后发育。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20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