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微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颌骨的化脓性感染,称为颌骨骨髓炎,包括骨膜、骨皮质和骨髓整个骨的炎症。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为发热,多个牙松动,疼痛和牙周溢脓;慢性期一般在急性期2周后,局部肿胀,娄孔排脓,死骨形成。 本病青壮年人发病率高,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发生率高,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约占各类型颌骨骨髓炎的90%以上,其中下颌骨发生率高,以牙源性感染最多见,本病目前有抗生素和外科治疗,治愈率较高。疗效欠佳多是未及时接受治疗者,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临床表现
1.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1.)急性期:(1)发热、寒颤、头痛、食欲不振;(2)局部有剧烈跳痛,多个牙松动及叩痛,牙周溢脓,口腔恶臭;(3)颊部软组织肿胀充血;(4)下唇麻木,张口受限; (2)慢性期:(1)面部可有硬化浸润块,口腔内或面颊部有多个娄管溢脓;(2)死骨形成并逐渐分离,并从娄管可探及粗糙骨面或已游离的死骨块;(3)不同程度张口受限;(4)全身症状不明显,但仍有低热、消瘦、贫血现象; 2.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急性期与颌周间隙感染临床表现相似; (2)慢性期:(1)增生型:患侧下颌角区及下颌升支区逐渐隆起,较硬;(2)溶骨破坏型;痿管形成;组织变硬,有压痛;轻度水肿,张口受限;
诊断依据
1.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1)常有牙痛史; (2)发热、恶塞、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 (3)局部肿痛,并引起耳颞部反射性疼痛; (4)患侧每个牙松动、叩痛、牙周溢脓; (5)下唇麻木; 2.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1)有牙痛,面部反复肿痛、流脓史; (2)炎症区轻度肿胀,可及硬结,口内或面部瘘管长期流脓,自瘘管口可探及粗糙骨面或活动死骨。 (3)X线显示骨小梁破坏,点状及片状阴影,可见死骨形成; 3.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发病缓慢,常见在下颌角区逐渐肿胀膨隆; (2)面部有轻微压痛,触之较硬; (3)X线显示骨质疏松,脱钙或骨质增生,少数有死骨形成;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根除病源牙); 2.脓肿切开引流; 3.抗生素治疗; 4.手术治疗(详见颌骨骨髓炎病源清除术); 5.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抗生素、灭滴灵为主; 2.慢性长期病例以肌注抗生素和对症支持疗法; 3.有并发症或重型病例以静脉用药为主,选择有效和足量抗生素; 4.一般须要结合外科处理,以增药疗效;
辅助检查
1.对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慢性颌骨骨髓炎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创口愈合。 2.好转:症状缓解,瘘管尚未愈合。 3.未愈:症状及体征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