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老年性白内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9

  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老年性白内障是晶状体老化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退行性改变,机理还不完全清楚。一般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下型三种。

临床表现
  1.皮质性白内障:最常见,病程分四期。 初发期:周边部的晶状体皮质呈楔形混浊,瞳孔区尚未波及,故初发期多不明显影响视力。 膨胀期:晶状体皮质混浊继续发展,视力显著减退。晶状体吸收水分后体积膨胀,故前房变浅。 成熟期:晶状体皮质全部混浊,晶状体膨胀现象逐渐消失。视力仅存在光感或眼前手动。 过熟期:晶状体皮质分解液化,晶状体体积缩小,内障呈钙化状,晶状体前囊皱缩,可见虹膜震颤。晶状体囊膜有时破裂,此时晶状体内的乳化皮质溢出,可引起过敏性葡萄膜炎和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2.核性白内障 晶状体核呈灰色混浊。发展缓慢,可长期保持较好的近视力。直至晶状体核变成深棕色时,才会显著影响视力。 3.囊下白内障 晶状体后极部囊下的金黄色或白色颗粒状混浊,呈盘状。进展慢,因混浊位于视轴区,故早期即影响视力,常与核性白内障同时存在。

诊断依据
  1.年龄多50岁以上,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2.视力逐步减退。早期病人常有固定不动的眼前黑点,亦可有复视、多视和屈光改变等。 3.晶状体浑浊:各型有各自的特性。

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早期或暂时不适宜手术的病人可进行内科治疗。 2.手术治疗:视力<0.1,影响工作和生活时可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目前国内外出售治疗白内障的药物很多,但迄今尚未有从主客观方面提供老年性白内障确切疗效的证据,而较多从患者主观感觉及视力稳定或稍有提高来判断,缺乏晶状体混浊改变的科学记录与对比,因此尚未有确切的疗效评价。近年的研究说明遗传、紫外线、全身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营养状况等因素均与其有关,预防及药物治疗上述疾病,改善营养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防治老年性白内障的作用。

辅助检查
  1.对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需行手术治疗者,检查专案可包括“A”、“B”和“C”。

疗效评价
  1.治愈:术中无或有少量玻璃体外溢,不影响视力矫正或矫正视力≥0.3;若术后发现伴有影响视力的眼底病,矫正视力<0.3亦包括在内。 2.好转:排除其他眼部病变,矫正视力<0.3。 3.未愈:有严重手术并发症,视力未恢复或失明。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366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