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原系食草动物(羊、马、牛等)的传染病,与动物及其产品接触而传播于人。最常见者为皮肤炭疽,表现为皮肤坏死和黑痂;也可吸入感染引起肺炭疽,误食感染而致肠炭疽;进而可继发炭疽败血症和炭疽脑膜炎。人群普遍易感,但到目前尚无人与人直接传播的报告,感染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流行病学
炭疽菌几乎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以具有极强耐力的芽胞存在于土壤中。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在自然条件下,人类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被污染的动物制品如兽皮、羊毛、毛发和象牙而感染(皮肤感染)。少数情况进食烹制不良的有炭疽感染的肉食,发生胃肠道感染。在通风不良的兽皮和羊毛加工厂内,工人吸入了气溶胶炭疽芽胞会发生肺炭疽。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物理特性毒力,而设想为军用生物武器,此次由于生物恐怖活动中,吸入了气溶胶炭疽芽胞,发生死亡病例。
发病机制
当一定量的芽胞侵入皮肤破裂部位,吞入胃肠道或吸入呼吸道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菌借其荚膜的保护,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导致组织及脏器出血,水肿及坏死,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
皮肤炭疽局部呈痈样病灶,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皮下组织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间质水肿显著。末梢神经的敏感性因毒质作用而降低,故疼痛不明显。
肺炭疽呈出血性支气管炎,小叶肺炎及梗死区,纵膈高度胶冻样水肿,支气管及纵膈淋巴结高度肿大,并有出血,胸膜及心包也可累及。肠炭疽的病变主要分布于小肠,肠壁呈局限性痈样病灶及弥漫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内有浆液性血性渗出液,内有大量致病菌。
临床表现
皮肤炭疽最为多见,约占95%。芽包在切口或擦伤部位侵入,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暴露部位。当侵入后1-7天出现丘疹或斑疹,此日顶部出现水泡,可为多个小水泡或一个直径为1-2厘米的大水泡,充满黄色液体,内含大量炭疽杆菌。水泡继续增大,周围出现水肿。低热和乏力很常见。第5-7日水肿坏死破裂呈浅小溃疡,形成1个覆盖有特征性黑痂的溃疡。黑痂干裂区直径大小不等,自1-2个厘米至5-6个厘米,水肿区可达5-20厘米,坚实,疼痛不明显,溃疡不化脓为其特点。继之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再过1-2周愈合成疤。发病伴有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严重者病变扩展迅速,致大片坏死,全身毒血症,病情危重,未经治疗的皮肤炭疽病人,约20%会死亡。
肺炭疽大多为原发性,由吸入炭疽杆菌芽胞所致,如本次生物恐怖活动所造成的病例。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起病多急骤,但一般先有2-4日感冒样症状,表现为非特异性的低热,疲乏,肌痛,干咳等,且在缓解后再突然起病,呈双相性。临床表现为寒颤、高热、气急、呼吸困难、紫绀,喘鸣,血样痰,胸痛等。一些病人淋巴结肿大,纵膈增宽,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肺部可闻及细湿罗音,或有胸膜炎体征。病情大多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约半数病人并发炭疽性脑膜炎。若未及时诊断与抢救,常在急性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内死亡。
肠炭疽通过食入污染的肉而发病,以急性肠炎为特征,可有恶心、呕吐、发热和腹痛。严重者有毒血症症状,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变,腹部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像。肠炭疽的死亡率达25-60%。
其他鼻咽部炭疽可有咽痛、发热、吞咽困难,出现口腔或咽部溃疡。炭疽性脑膜炎可出现剧烈头疼、呕吐、颈强直,脑积液多呈血性,病情凶险,多于2-4日内死亡。
1.皮肤炭疽:有不明原因引起的皮肤局部出现红斑水皰,继而呈溃疡和黑痂及周围组织的广泛无痛性非凹陷性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
2.肺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寒战、发热、呼吸困难、气急、紫绀、咳嗽、咯血样痰、胸痛、休克。
3.肠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呕吐物及粪便为血性。
诊断依据
1.病前半月内有与羊、马、牛等牲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频繁接触史、或接触死畜及其污染物,剥死畜皮,食死畜肉,或从事皮毛加工、屠宰及兽医工作者。
2.临床上表现:皮肤炭疽的黑痂溃疡;肺炭疽的出血性肺炎;肠炭疽的出血性肠炎。或伴有严重的毒血症和出血倾向等的败血症。
3.从病人分泌物、呕吐物、粪、痰、血液及脑脊液涂片查到革兰氏阳性、两端平齐的大桿菌或分离到炭疽桿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菌苗接种者除外)。
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首先青霉素); 2.一般治疗,要严格隔离; 3.抗血清治疗; 4.支持对症治疗。
用药原则
1.皮肤炭疽与轻症肠炭疽,以青霉素治疗为主。
2.肺炭疽、重型肠炭疽与炭疽败血症,除用大量青霉素外,还加用庆大霉素或四环素、氯霉素治疗。
3.对重危病例,在用青霉素的同时,加用抗炭疽血清治疗。
4.对皮肤炭疽,局部用1:2000高锰酸钾湿敷和消毒纱布覆盖,或涂以1%的龙胆紫液。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感染扩散。
5.对毒血症较重的病例给予地塞米松。
辅助检查
1.对临床表现典型,明确诊断的患者,检查专案以“A”为主;
2.对个别诊断尚不明确或疑似病例,则检查专案可包括“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
(1)皮肤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创口愈合,痂皮脱落,局部培养炭疽桿菌两次阴性。
(2)内脏型: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两次培养炭疽桿菌阴性。
2.好转: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但伤口局部或分泌物、排泄物炭疽桿菌仍阳性。
3.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伤口分泌物、排泄物培养疽桿菌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