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猩红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29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的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皮。少数患者恢复期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关节的风湿病改变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病曾全世界各地流行,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见,儿童多好发。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抗菌和抗红疹毒素免疫力。由于猩红热有A、B、C3种不同的红疹毒素,故儿童可两次三次患猩红热。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生活用具、饮料及食物而传播,有时可经破损的皮肤或产道传播。因为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病死率明显下降。因此,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临床表现
  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病1-2日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消失。 3.退疹后一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诊断依据
  1.发热、咽痛、渗出性扁桃体炎,并出现猩红样皮疹,退疹一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2.有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史。 3.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达10-20×10的9次方/L,嗜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及空泡。出疹后,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达5-10%。 4.咽拭子或伤口处细菌培养出A组链球菌。

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 2.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 3.支持、对症治疗; 4.并发症的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诊断明确的病例,药物以青霉素为主,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其他辅助药物。 2.对出现中毒休克者,在给足青霉素的同时,依据中毒性休克的原则,积极地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输新鲜血,吸氧等。 3.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在原有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依据不同的并发症,给予对应的治疗(包括新特药物)。 4.对有风湿病的病人更应长期地应用长效青霉素。

辅助检查
  1.早期病人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有合并症的病人需与其他病鉴别者,检查框限包括“A”、“B”、“C”。

疗效评价
  1.治愈:体温正常,咽部炎症及皮疹消失,病程已达7天以上,鼻咽部分泌物培养阴性。 2.好转: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好转,病程已达7天,但鼻咽部分泌物培养阳性。 3.未愈:体温未降至正常,咽拭予培养阳性。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2.956 second(s), 563 queries, Memory 1.9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