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医学 » 正文

霍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23

霍乱弧菌(v.cholera)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人类在自然情况下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饮食物经口传染。在一定条件下,霍乱弧菌进入小肠后,依靠鞭毛的运动,穿过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可能藉菌毛作用粘附于肠壁上皮细胞上,在肠粘膜表面迅速繁殖,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便急骤发病。该菌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也不侵入血流,仅在局部繁殖和产生霍乱肠毒素,此毒素作用于不粘膜上皮细胞与肠腺使肠液过度分泌,从而患者出现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此为本病典型的特征。

霍乱肠毒素本质是蛋白质,不耐热,56℃经30分钟,即可破坏其活性。对蛋白酶敏感而对胰蛋白酶抵抗。该毒素属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抗原性。现已能将该毒素高度精制成晶状,仍保持极强的生物学活性。

霍乱肠毒素致病机理如下:毒素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又分为a1a2两个肽链,两者依靠二硫链连接。a亚单位为毒性单位,其中a1肽链具有酶活性,a2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参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的转位作用。b亚单位为结合单位,能特异地识别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1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b亚单位组成多聚体。霍乱肠毒素作用于肠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由神经节苷脂gm1组成),其b亚单位与受体结合,使毒素分子变构,a精致单位进入细胞,a1肽链活化,进而激活腺苷环化酶(ac),使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细胞内 camp浓度增高,导致肠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大为亢进,使大量体液和电解质进入肠腔而发生剧烈吐泻,由于大量脱水和失盐,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血循环衰竭,甚至休克或死亡。

霍乱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作好对外交往及入口的检疫工作,严防本菌传入,此外应加强水、粪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对病人要严格隔离,必要时实行疫区封锁,以免疾病扩散蔓延。人群的菌苗预防接种,可获良好效果,现用加热或化学药品杀死的古典型霍乱菌苗皮下接种,能降低发病率。这种苗菌对el-tor 型霍乱弧菌感染也有保护作用,但持续时间短,仅3-6个月。治疗主要为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及应用抗菌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复方smz-tmp等。

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见。病人在发病数日,血液中即可出现特异性抗体,714天抗体滴度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较低水平,但能持续约3个月之外。病后小肠内可出现分泌型lga。体液抗体与免疫的关系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局部 slga可在肠粘膜与病菌之间形成免疫屏障,有阻断粘附和中和毒素的作用。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367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