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物与化学 » 正文

共价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18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或原子内价电子通过轨道重叠而密集于核间区)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为了解释两个原子为什么能结合成稳定的分子,1916年路易斯(Gilbert Lewis,1875—1946)提出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1927年海特勒(Werner Heitler,1904—1981)和伦敦(FritzLondon,1900—1954)首次根据量子力学基本原理,采用电子配对成键概念解释H2的结构。后来斯莱脱(John Clarke Slater)和鲍林把这一概念推广到其他双原子分子中,并提出用轨道杂化说明一些多原子分子的结构,从而奠定现代价键理论(简称VB法)的基础。1932年,由马利肯和洪德在分子光谱的实验基础上又提出分子轨道法(简称MO法),成为当代共价键理论的主体。现代价键理论指出,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间必须有共用电子对;组成共用电子对的电子必须自旋方向相反。当两个原子互相接近时,两个核间的电子云密集,形成“电子桥”,对两核产生吸引作用,于是就形成原子间的共价键。在形成共价键时,每个原子能结合其他原子的数目不是任意的,有一个最大的成键数,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例如,氮原子有三个未成对2p电子,它可以和另一个氮原子的三个未成对电子配对,形成N2,也可以和三个H原子(而不是4个)的电子配对,形成NH3分子。要形成稳定的共价键,必须尽可能使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交盖程度大一些。人们提出的杂化轨道就是能使原子轨道在成键方向上有较大的分布,以便发生最大重叠。因而共价键还有方向性。键和键之间有键角,整个分子还有一定的空间几何构型。共价键分为:(1)按共用电子对数目分单键、双键和叁键。用MO法来分,还可以有单电子键和叁电子键。(2)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向某一原子,分极性键和非极性键。(3)按共用电子对来源,分一般共价键(每个原子提供一个未成对电子)、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配位原子一方单独提供)和反配位键(共用电子由中心离子提供)。(4)按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分σ键(如p轨道“头碰头”重叠)π键(如p轨道“肩并肩”侧面重叠)及δ键(如dxy轨道“面对面”重叠)。(5)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定域,分定域键和离域键(如离域大π键)。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549 second(s), 995 queries, Memory 2.8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