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理学 » 正文

白细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0-13
俗称白血球,是血液中一类细胞成分的总称。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按其形态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三类。虽然白细胞数远少于红细胞,但其抵抗疾病、保护机体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0010000/立方毫米。各类细胞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在临床中,不仅要了解白细胞总数,还应知道各类细胞数目所占百分比和形态变化。其中粒细胞所占比例最大,由骨髓生成,因细胞浆中所含颗粒性质不同,又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细胞成熟后储备于骨髓内,仅有少量释放入血循环,其中一半随血液流动,另一半聚集于血管内皮上,这两部分不断交换,保持恒定。白细胞计数结果仅为在循环中流动的部分。粒细胞由骨髓进入血液后很快进入组织,在组织内存活45天。嗜中性粒细胞在粒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多。直径1015微米,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1道防线。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会引起产生趋化因子,使粒细胞趋向炎症部位,吞噬细菌,细菌被细胞内所含的多种酶分解消化。严重时粒细胞本身亦随之坏死,成为所谓脓细胞。许多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动力学变化。生理因素变化多为一时性的,病理性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严重组织创伤、急性出血或溶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由于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较大,故其增多与减少对白细胞总数影响最大,也就是说,白细胞总数变化多反映中性粒细胞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含大量嗜酸性颗粒,已证明此类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密切关系。病理性增加可见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及某些血液病等。嗜碱性粒细胞数目很少,胞浆中含多数嗜碱性颗粒,颗粒中有肝素及组织胺,故有肝素与组织胺的作用。据认为这种细胞与第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单核细胞体积较大,直径约1420微米,胞浆中有多数嗜天青蓝颗粒。其功能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也有变形与吞噬能力,能在毛细血管中运动,并离开血管到组织间隙,它可以吞噬并杀死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吞噬受损的红细胞,并有免疫作用。淋巴细胞数量仅少于中性粒细胞,参与细胞及体液免疫作用。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371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