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并出现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释放出心肌酶,使血中相关的酶活力增高,心电图可有进行性改变。欧美国家发病率较我国高。我国年发病率为0.2~0.6‰,京津地区较南方为多,近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住院病历有增多趋势。90%的心肌梗塞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少数由梅毒性主动脉炎、冠状动脉栓塞及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男女发病人数约为2~5∶1,40岁以上占绝大多数。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晚10年左右。发病前常有明显诱因,如情绪波动、体力负荷过重、饱餐、高脂饮食、感染、手术、休克等,有时可在睡眠中发病。因为上述情况会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一旦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超过1小时便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常见剧烈胸痛、恶心、呕吐,常并发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心电图呈现ST段弓背样抬高,异常深大Q波及T波倒置;临床化验可见血中心肌酶活力增高;放射性核素诊断阳性率为90~95%;近年由于治疗手段的改进,心肌梗塞(起病后8周时)病死率由过去的30~40%,下降至10~15%。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长期服用小剂量抗血小板集聚药,有利于防治心肌梗塞。普及有关心肌梗塞知识、早诊断,发病后吸氧、止痛,应用扩血管药物,急送心脏监护病房抢救,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