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小儿期发病。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期至出疹第5日内,眼结膜、鼻、咽、气管分泌物中均带病毒。可因打喷嚏、咳嗽,将带病毒的飞沫经上呼吸道直接传入易感者。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疫苗的人,接触麻疹病人后有90%以上发病。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上呼吸道粘膜繁殖,继而进入血液及各脏器。本病潜伏期3~4天,以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等症状。口腔颊部粘膜斑(针尖大小、灰白色散在斑点)是早期确诊的依据。3~4天后皮肤出现疏散、淡红色的斑丘疹,并逐渐融合成片。疹退后留下色素斑,约2~3周后消失。出疹次序为耳后—额—面—上身—下身。出疹期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或更多。皮疹出全后症状减轻,疹期约3~5天,多数患者病程顺利,约10~14天痊愈。有的患者病情凶恶,可以出现心血管机能不全、循环衰竭、并发肺炎等而危及生命。由于患麻疹时全身免疫力低下,可使原有疾病加重。用过免疫抑制剂(如激素)及被动免疫(如人球蛋白)者,发病可能不典型。接受过麻疹疫苗之年长儿,如发病,前驱期短,出疹期发热及全身症状较重。由于妊娠期母体内麻疹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故出生后3~4个月内有被动免疫,发病少,半岁后逐渐增多。本病应与风疹、幼儿急疹、药疹等鉴别。争取早期诊断,隔离与治疗。本病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疗法及预防继发疾病。在有麻疹疫苗之前,本病常在冬春季流行,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疾病之一。自有疫苗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有向较大年龄组转移倾向。麻疹病毒体外生活能力弱,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半小时失去致病力。对各种消毒剂敏感,但耐寒耐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