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理学 » 正文

色觉学说(color vision theory)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0-21

  人眼能在400750纳米的光波(可见光谱)范围内分辨出150多种不同色光。解释此现象的学说很多,提出最早,并得到最多事实支持的为三原色学说。此学说最初由杨格(Young1801)提出,后经赫姆霍尔兹(Helmholtz1852)修改。此学说假定在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感光色素,各自对红、绿和蓝三原色光波敏感。当它们同等地受到刺激时,来自各方面的神经冲动在视皮层的综合下,即形成白色感觉;其中任一种单独受到刺激时,即得相应的色觉;三种物质受到不同比例的合并刺激时,可形成各种色觉。三原色学说得到一些实验证据的有力支持,如视锥细胞吸收光谱的特性的研究;又如实验中用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照射视网膜的同时,记录神经节细胞的放电,发现视网膜存在两类神经元;一类对可见光作广谱的应答,另一类对某一较小光谱范围的光起反应。前者称优势神经元(dominator),后者称调变神经元(modulator)。调变神经元又可分为三种:其光谱敏感度曲线的最高点发生在红黄(580600纳米)、绿(520540纳米)和蓝(450470纳米)三个波段,与三原色大致符合。其作用基础为一个节细胞与一个视锥细胞的单线联系。我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根据单色光照射与视神经电反应的研究,认为红、绿、蓝三原色光引起的冲动是分别由粗、中、细(直径为9微米、4微米和1微米)三类视神经纤维传导的。上述事实均是对三原色学说的有力支持。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7.091 second(s), 1603 queries, Memory 4.0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