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微生物学 » 正文

产气荚膜梭菌(cl.perfringens)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30

产气荚膜梭菌(cl.perfringens)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气性坏疽是战时多见的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以局部水肿、产气、肌肉坏死及全身中毒为特征。病原菌约有69种之多,常为混合感染。以产气荚膜梭菌为最多见(约占6090%),其次是水肿梭菌和败毒棱菌,其他还有产芽胞梭菌、溶组织梭菌和双酶酸菌等。

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梭菌,34×11.5um。单独或成双排列,有时也可成短链排列。芽胞呈卵圆形,芽胞宽度不比菌体大,位于中央或末次端。培养时芽胞少见,须在无糖培养基中才能生成芽胞。在脓汁、坏死组织或感染动物脏器的涂片上,可见有明显的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厌氧程度不如破伤风梭菌要求高。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呈锯齿状,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是θ毒素的作用,而外环不完全溶血是a毒素所致。在疱肉培养基中肉渣不被消化,有时呈肉红色。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生成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海棉状碎块。管内气体常将覆盖在液体上的凡士林层向上推挤,这种现象称为“汹涌发酵”,是本菌的特点之一。能分解多种糖类,如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乳糖,产酸产气,不发酵甘露糖或水杨苷,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不能消化已凝固的蛋白质和血清。

致病条件与破全国各地风梭菌相似。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毒素的毒性虽不如肉毒毒素和破伤风毒素强,但种类多,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种,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种酶,如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dna酶等,构成强大的侵袭力。根据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种类差别,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成abcde5个型。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型,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c型则引起坏死性肠炎。在各种毒素和酶中,以α毒素最为重要,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能分解卵磷脂,人和动物的细胞膜是磷脂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可被卵磷脂酶所破坏,故α毒素能损伤多种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水肿。此外,θ毒素有溶血和破坏白血球的作用,胶原酶能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胶原组织,使组织崩解,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有利于病变扩散。本菌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气性坏疽。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24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