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食品物流专题 » 正文

粮食流通中包装的问题探讨(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15
粮食在流通中所经历的一切外部因素统称为流通环境条件。流通过程的基本环节有装卸搬运环节、运输环节和贮存。包装是粮食生产之后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没有包装就无法进行运输、储存、流通。然而,与其他物品相比,粮食的包装量大,难度高,不仅要防止破损撒漏,而且要防止生物、微生物的危害和自身的酸败、陈化。其中有包装材料的问题,也有包装技术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谷物因包装、储藏不善,每年所受损失高达5400万t,价值60亿美元,我国粮食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因包装不善造成的损失更是惊人,个别地方由于包装不善造成的粮食破包撒漏率曾高达48.6%。经包装改进后,平均撒漏率下降到5%左右。但距离国家规定的2.5%的损耗要求相差还很远。据估计,如果运输损耗下降1%,经铁路运输的粮食每年可减损50万t。因此,研究粮食流通过程中的包装问题十分必要。

1、粮食包装中存在的问题

  在流通过程中装卸、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特性都是粮食包装需要考虑的因素。而粮食贮存环节对于粮食包装则是最大的考验。粮食贮存是粮食流通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继粮食生产之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粮食贮存方法、贮存周期、贮存地点、贮存环境(如光、风、雨、虫、霉、鼠、尘、有害气体等)将直接影响粮食的流通安全性。我国每年因储藏不当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200亿kg-300亿kg,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粮食在储运过程中,受储运环境的影响,极易受潮或由此而引起变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包装材料方面

  近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粮食包装几乎全是塑料包装,其中还有劣质塑编袋包装,塑编袋强度高,能够减少破损,但存在着渗漏、进土、进虫、进水等问题,易使粮食生虫、发霉、变质,而且保质期短,塑料本身释放出的有害气体污染粮食,影响身体健康,尤其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更大,并且不易回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总体上来讲,现行的塑编包装给粮食的计量、保存和食用带来很多问题。

  作为广泛使用的粮食包装材料,目前大多仍是采用普通聚乙烯单层袋。有少数厂家的小包装采用了聚乙烯/聚丙烯复合薄膜作包装袋,但在阻隔氧气方面并无突出之处。从实质上来讲,可以说现行的小包装只起分零销售的作用,而不具保质功能。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粮食包装材料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也缺少具体的管理法规,包装档次不高。

  此外在我国的粮食包装中仍有部分采用手工制袋,手工制袋不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更人的问题是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容易传染疾病,东北某地就发生过手工袋被禁用的事件。

1.2 包装技术方面

  我国粮食加工出来之后,大致要3-6个月的时间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在加工厂、批发点、运输、粮店、消费者家中等多个环节中,对粮食的保存尚缺乏有效的措施。尽管粮食在量的概念上看不出有何变化和损失,但是在品质上的损失相当严重,它直接造成了粮食营养价值的降低的危害。因此粮食的保质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袋装粮食的保存方法有:自然缺氧法、真空包装法、抽空充气法及除氧剂法。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实质上都是同一原理,既保持粮食在低温、缺氧及干燥的条件下保存,以延长其保质保鲜期。如能配合低温条件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但往往低温条件造价太高而难以实施。

1.3 包装标准方面

  在粮食包装中,缺乏各种粮食、食品的绿色包装技术标准,无以规范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对粮食、食品的包装行为。大米采用麻袋包装,难以辨别粮食品种,且无商标、质量、数量的标记,无法树立企业形象,不利于参与竞争,不便于消费者选择。面粉采用布袋包装,价格昂贵,布袋多次反复周转使用,生产厂家之间相互串换,给商标使用带来混乱,而且造成严重污染。

2 粮食包装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流通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粮食商品由大包购买向小包装销售转变,人们生活消费由温饱型向方便、卫生、营养、快捷转变,新的粮食流通格局、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要求粮食商品改变包装方式。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1.520 second(s), 381 queries, Memory 1.6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