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PRB.1007 |
图
例
|
|
中文学名 |
薄皮纤孔菌 |
拉丁学名 |
Inonotus cuticularis (Bull.: Fr.) Karst. |
中文别名 |
稀针孔菌、薄皮毛背菌 |
同物异名 |
Polyporus cuticularis Bull.: Fr. |
图 1007 薄皮纤孔菌 : 1. 子实体, 2. 孢子, 3. 刚毛 |
分类地位 |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纤孔菌属 |
形态特征 |
子实体一般较大,一年生,软肉质,干后硬,无柄。菌盖半圆形或扇形,基部狭窄,常呈覆瓦状着生,2-10cm×3-20cm,厚3-20mm,有时左右相连,琥珀褐至栗色,有粗绒毛,渐变为纤毛状或近光滑,往往有环带。盖缘暗灰色,薄锐,常内卷。菌肉近似盖色,厚1-10mm,纤维质。菌管长2-10mm。管口多角形,初期近白色,后变至菌盖色,每毫米2-5个,管壁薄而渐裂为齿状。有少数刚毛呈褐色,锥形,13-30μm×5-7μm。孢子黄褐色,光滑,近球形至宽椭圆形,4-8μm×3.5-5.5μm。 |
生态习性 |
生于桦等阔叶树腐木上,常呈覆瓦状生长。 |
分布地区 |
吉林、四川、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西藏等。 |
经
济
用
途
|
此菌药用,香而甘,顺气益神、去邪风;治狐臭、止血、疗胃疾、治麻疯病。据报道,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属阔叶树木腐朽菌,常生于香菇、木耳段木上,被作有害的“杂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