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茎尖脱毒技术生产无病毒种薯,是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马铃薯种薯生产上的一大贡献。茎尖脱毒是利用病毒在植物组织中分布不均匀性和病毒愈靠近根、茎顶端愈少的原理,而切取很小的茎尖实现的。马铃薯茎尖脱毒切取的茎尖(生长点)长度一般为0.2--0.3毫米,只带1--2个叶原基。经过组织培养成苗后进行病毒检测,确实不带病毒才能繁殖茎尖苗,生产无毒薯。不经过病毒检测,不宜繁殖推广。
生产上用的马铃薯品种有的种植年头多、退化重。经过茎尖脱毒恢复了该品种的面貌,常比退化了的种薯增产50%以上,有的成倍增产。所以用脱毒种薯代替退化种薯是重要增产措施。但是脱毒苗和脱毒薯的繁殖过程,如果前期不采取防病措施,病毒仍会再次侵染脱毒苗或脱毒薯生长的植株。所以脱毒苗和原原种繁殖过程必须严格防止病毒侵染,即使在温室内或网棚内种植,也需经常喷施灭蚜药剂或用溴氰菊酯杀灭粉虱等害虫。基础种薯的生产保持无病,而后生产的种薯才能在生产上起到增产作用。所以各地应建立良种繁育体系,用脱毒苗生产原原种、原种和合格种,层层把关非常重要。脱毒种薯在我国的普及,无疑会给农民和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利用种子生产种薯
许多病毒(类病毒除外)在马铃薯种子形成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可以排除。因此,用马铃薯浆果中的种子生产种薯可以不带病毒。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已把利用种子生产马铃薯种薯,作为防止马铃薯种薯退化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我国四川省西昌彝族自治州,云南省丽江、宁蒗等县从60年代起已用种子生产种薯,至今仍有大面积实生薯,并起到了增产和防止病毒性退化的作用。
不过在生产上应用实生种子,都必须经过严格选择后才能利用。因为结浆果的品种很多,但并非所有种子都能利用。马铃薯的种子分离很严重,就是同一个浆果中的种子生长出来的植株也常常五花八门。有的成熟早,有的晚;有的株高,有的矮;有的产量高,有的很低等。所以未经选择的种子不能直接在生产上使用。目前在我国西南山区种植的实生种子,大部分是由科研单位提供的。因为在生产上利用的马铃薯种子,不仅要求整齐度高,还得高产、抗病、品质好,决非随便采集的种子都能达到这个目标的。
马铃薯的种子小,直播保苗困难。因种子发芽后根系不发达,幼苗前期生长缓慢,而田间杂草生长比马铃薯实生苗往往快得多。直播时要求整地和播种的条件高,大田生产不易做到,因而大多用育苗移栽的方法。这样可在小块苗床播种,苗床可多施用一些腐熟的农家肥料,使表土疏松易于出苗,而且除草、浇水方便。此外,还可适当早育苗,以便移到田间有较长的生长时间,从而获得较多的种薯。
用实生种子生产的块茎称实生薯。实生薯一般不带病毒,但不等于在种植期间不感染病毒。实践证明,用种子生产的实生薯,种植3年后就无增产优势。为了保持实生薯的增产作用,需3年后重新育苗生产种薯,及时更换实生薯。
利用种子生产种薯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具体条件。一般在中原二季作区不适合用种子生产种薯。因为种子育苗前期幼苗生长很慢,春季在大田种植,如没有防虫设施,种苗会大量感染病毒,达不到生产无病种薯的目的。所以春季需在温室早育苗,并需及早把苗移栽到网棚中生产种薯,这样才能防止春季蚜虫传毒,不致当年出现大量病毒性退化植株。秋季8月份前气温高,既不能在温(网)室中育苗,又不能在早霜到来前生产出合格的种薯。所以在二季作区利用种子生产无病毒的种薯,除科研单位外,一般是不易做到的。
一季作区或南方山区由于一年一作或无霜期长,用种子生产种薯比较合适。如北方一季作区,前期育苗,在有翅蚜虫飞迁高峰期过后移栽,仍有较长的生育期,同时在气温低、蚜虫少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较高质量的种薯。同样,在南方山区或利用冬季稻田休闲期,及早育苗移栽,也可躲过有翅蚜虫大量传毒,生产出高质量的种薯。总之,用种子生产种薯必须因地制宜。
用种子生产种薯,必须采用科研单位推广的种子,随便采的种子不能使用,否则会造成损失。另外,马铃薯种子休眠期较长,当年不易发芽,就是用1500ppm的赤霉素浸种催芽也不理想。最好用隔年的种子,以免催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