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用块茎直接播种的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生产的一种高产作物,块茎既是营养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因此,种用马铃薯块茎的储藏,必须尽可能减少有机物消耗和淀粉转化,保持种薯新鲜、健康和较强的生命活力,防止各种真细菌病害的发生发展,避免引起腐烂损失。然而,马铃薯种薯因其含水量高,呼吸强度大,在收获和运输时易受机械损伤,在储藏过程中易受多种真细菌病害的侵染和冻害的影响。为此,分析研究马铃薯块茎的贮藏原理,采取相应的综合技术措施,达到妥善贮藏的目的,是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环节。
一、 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性能和储藏生理
a、马铃薯块茎皮薄,组织嫩脆,含水量高达75--80%,碰撞、挤压或摩擦极易造成表皮损伤或组织破裂。
b、新收获的种薯尚处在后熟阶段,呼吸十分旺盛,在储藏过程中放出大量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重量也随之减轻。
c、破损的块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迅速愈合形成木栓组织,不但可防止水分损耗,而且能阻碍氧气和各种病原菌侵入。如在温度15--20℃、湿度85一95%、氧气充足、漫射光或黑暗条件下,经过2~3天,种薯损伤部分就会形成木栓质保护层。然而,在不适当的储藏条件下,表皮受损伤的块茎由于各种病原菌的侵染很容易引起腐烂。
d、种著需要通过一个相当长的自然休眠期。其时间长短与品种特性、栽培条件和贮藏条件有关。如充分成熟的比末充分成熟的休眠期短;春播的比夏播的休眠期短;生长后期土壤干旱,也可使其休眠期缩短;在接近0℃条件下贮藏,可使休眠期延长等。
e、种薯对贮藏条件十分敏感。热、温度、湿度、光线、CO2和通风状况等因素均可影响种薯的储藏。温度、湿度高,则块茎的呼吸强度大,放出大量的水分和热量,引起烂窖。种薯的贮藏温度以0--5℃为宜,工业加工薯7℃~10℃为宜,食用薯以0℃~3℃为宜,过高会引起发芽,过低会受冻害。相对湿度以85--90%为宜,湿度过高会引起腐烂病害蔓延,过低自然损耗增加,质量下降。
f、种薯储藏期间的通风状况直接影响储藏质量,储藏环境通风不良积聚大量CO2,妨碍了种薯的正常呼吸,在这种环境长期存放可影响播种出苗率和植株生长发育。
二、马铃薯种薯储藏质变规律
a、营养损耗:贮藏温湿度过高可促使种著提早发芽,大量消耗种薯有机物,发芽后淀粉消耗12.5%左右,维生素、抗坏血酸等营养物质也随着减少,对人体有害的茄素增加,进而种薯的生命活力降低。
b、霉变腐烂:在贮藏过程中,温湿度过高可促进种薯呼吸,放出大量水分、热量和二氧化碳,造成种薯霉变。其初期现象是在种著表面有微小水滴或薄薄一层水膜,进而组织发软,尔后发展成种薯中心变黑,发生霉烂。这样,既不能种用也不能食用。
c、储藏病害发展:在贮藏过程中,温湿度过高,种薯呼吸强度大,皮孔开放,镰刀菌、湿腐或干腐病菌迅速发展,腐烂消耗激增。
三、贮藏措施
马铃著的贮藏特点和质变规律决定了在贮藏种薯时,应采取相应的综合技术措施。
1、适时收获,预贮选种 在我国北方,秋季收获过晚易受冻害;收获过早产量低,种皮簿,不耐贮藏。因此适期收获对储运十分重要,适期收获的植株特点是:大部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块茎易与植株脱离而停止膨大。一般应在霜期前进行收获,最好选晴天。
株选:留种田收获前进行株选,选择具有该品种典量牲的健壮植株,并作好标记。收获前2--3天将地上部枝叶全部割除,并将露出地面块茎除去,以预防块茎娥和晚疫病。同时也有利于土壤水分蒸发,减少种薯带泥土和腐烂。种薯挖出后, 先在田间晾晒,然后进行预贮。
预贮:一般在田间堆放几天,再用土埋严,种薯堆大小视天气情况而定。若气温较高,堆应小些。也可浅沟或晾晒棚预贮。预贮的作用一方面可加速块茎后熟过程的完成,受伤周皮的愈合,使其迅速休眠;另一方面有利散发因呼吸和后熟作用而放出的热量、水分和二氧化碳,防止入窖贮藏后选成种薯表面结露。在贮藏前,应去掉种薯表面泥土,并挑出机械损伤、潮湿有病和萎焉种薯,选留健康、完整和表面干燥的种薯。
b.选择适宜的窖址和窖型。在寒冷干燥地区,除永久性种薯仓库外,一般采用地下窖贮藏种薯。窖址选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质坚实、向阳背风和保暖的地方。并应在收获前1个月修好,以充分干燥。无论新窖与旧窖,都要用石灰水喷洒消毒,窖底铺一层垫料(一般用禾秸)。应根据气候、土质:地势等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窖型。主要有:沟窖适于不太冷、土壤坚实性不太强的黑土地区;棚窖适于不太冷、土质坚实的地区;井窖适于气候较寒冷、土壤坚实的黄土地区,窑洞窖适于较寒冷、土壤坚硬的土坡或土丘旁挖建。
c、控制贮藏窖温湿度。根据种著贮藏期间生理变化和气候变化,应两头防热、中间防寒。通过合理通风和密闭,控制贮藏窖的温湿度。具体做法:初入窖时打开窖门和气孔通风;随着气温下降和呼吸减弱, 应减少通风。当气温降到-5℃左右时,应关闭窖门,只留气孔通风;当气温降到-10℃左右时,应停止通风,必要时加厚土层。天气转暖后,不可随便打开窖门或气孔,以防热气侵入,只可少量通风换气。总之,应使窖温保持在1--3℃,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为宜。播种前适当通风露光,提高温度,促进皮层产生叶绿素,芽眼部分积累茄碱,有利嫩芽生长,幼苗健壮。
d.控制种薯堆温湿度。贮藏窖温湿度与种薯堆温湿度相互作用和影响。首先要按不同品种分别贮藏,以防休眠期长短、耐贮性强弱不一致造成互相影响;其次是种薯堆高度应因品种而异。一般早熟种为1.1--1.25米,中晚熟种为1.3--1.5米。种薯堆占窖容积的1/2为宜,以保持种薯堆内空气流通;第3是挖通气沟。在堆底地面上,挖成十字型或丰字型沟,其深宽均为20厘米,沟长与窖壁相接,在沟上铺秸杆或树条,以不漏种薯为宜。在堆内插入秸杆绑的通气把,直径为20厘米左右。底部与通气沟相接,上面高出薯堆30厘米左右,也可用木板条做成三角形通气塔代替;第4是在种薯堆表面加覆:盖物,如稻草、麦秸等,这样既能保温又能吸湿,但吸湿后应及时更换;第5应常检查,发现有不宜情况及时解决。
实践证明,采用综合技术贮藏马铃薯种薯,不用倒窖,就能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