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具有生长期短、产量高、营养丰富、用途广的特点,其性喜冷凉。广东中部冬春气候条件,从11月份至翌年3月份,月平均气温为13·3—19·6℃,是马铃薯生长、结薯比较适宜的温度。广东近年种植马铃薯的面积有四、五十万亩,一般亩产700—1000公斤,高产的可达2500公斤,增产潜力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优良品种的推广,马铃薯出口数量逐年增加。
广东马铃薯生产受三方面条件影响:一受冬春气候影响。冬种马铃薯生产中后期受霜冻和低温阴雨影响,产量不稳,往往造成减产;二受外贸出口数量和价格影响。本省过去的马铃薯生产,主栽品种为集农958和克新三号等,生长期较长,商品质量一般,市场竞争力弱,而且集中于11月中旬前后种植,翌年3月份收获,这样不但销售困难而且价格低;三是由于广东气候温度高、湿度大,蚜虫飞迁传播病毒,使马铃薯受病毒侵染退化快,留种困难,每年需从北方调运种薯。由于北方一些地方种薯和商品薯混种,质量不保证,加上铁路长途运输,腐烂损耗大,种薯价格高。
广东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国家,交通方便,冬春季节气候条件适合马铃薯生产,各地可根据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晚秋、冬种和晚冬马铃薯生产,产品在1—5月份上市,而此时国内马铃薯主产区均无鲜薯上市,发展马铃薯生产可获得较好效益。
选择良种
根据广东冬春气候条件的特点和马铃薯生长特性,在选用品种时必须选用优质早熟或中早熟、产量较高、抗性较强、符合出口要求的食用或加工用马铃薯品种,经试验、示范、生产实践和出口销售情况表明,粤引85—38、东农303、粤引86—2、金冠等品种适宜广东种植,可获较高产量,出口创汇效益高。
粤引85—38:原产荷兰,由广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引进,与省农科院原旱作所共同鉴定筛选的优质、早熟、高产食用品种。经多年试验,平均亩产1358·8公斤,比主栽品种,中晚熟高产品种集农958增产14·3%,一般亩产1200—1500公斤,高产可达2500公斤,90克以上的商品薯率高达85%,干物量17·29%,淀粉含量12·39%,维生素C含量18·44毫克/100克,出苗后80天可成熟。植株分枝少,耐肥水,生势强。结薯早而集中。薯形扁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食味中口。该品种抗Y病毒,对A病毒及癌肿病免疫,可秋、冬种植。
东农303:东北农业大学育成,经多年引进试验示范,平均亩产1127·8公斤,一般亩产1000—1200公斤,高产的可达2500公斤。早熟、出苗后70天成熟。植株矮小分枝少,结薯早而集中,薯块膨大速度快。薯形短椭圆,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食味中等,商品率高,干物质含量18·7%,淀粉量13·0%,适宜油炸薯片用,主要产品销往香港作炸薯片加工或食用。该品种抗花叶病毒,易感卷叶病,生长后期如田间水分过多,薯块易发生龟裂。适宜秋、冬或晚冬植。
粤引86—2:由海外引进,出苗后90天左右成熟,耐肥水,生势强,一般亩产1000—1500公斤,高产达2500公斤,抗性较强。90克以上的商品薯率85%以上,薯形椭圆形,红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食味好,干物质含量19·4%,淀粉量13·0%,还原糖量0·195%,适宜加工油炸马铃薯片,属优质、食用加工兼用马铃薯品种。薯块耐贮藏,产品主要销往香港作薯片加工或食用。宜秋、冬植。
金冠:华南农业大学育成,早熟,块茎休眠期60天,分枝力弱,薯块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块茎顶端优势极明显,品质优。产品可出口外销。亩产量可达1500公斤。
调整种植期
影响广东冬种马铃薯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关键时期是1月份的低温霜冻和2月中下旬开始的春雨过多、田间积水和温度高、湿度大的天气。各地应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确定播种期。
1、本省中南部(南亚热带区)和南部地区基本无霜,冬季冷凉,11月至翌年3月平均气温12—17℃,适合马铃薯生长和薯块形成膨大,可在收割晚稻后(11月中旬)种植,翌年3月份收获,最好争取11月上旬种植,2月份收获,可获得高产、稳产。市场薯价较好。
2、本省中部(中亚热带区),1月份平均气温约12—14℃,即大约信宜、阳春、阳东县城和广汕公路以北一线和封开、广宁、清远市、从化、河源市、五华、丰顺县以南一线地区。该地区每年霜期10—30天,霜日3—10天,是冬种马铃薯不安全区,特别是海拔较高的山区,应将冬种改为晚秋种。
3、本省中北部山区,即封开、广宁、清远市、河源市、五华、丰顺县一线以北,霜期长达30天以上,霜日5—10天,冬种马铃薯难以避免霜冻,改冬植为晚冬植,1月中旬前后种植,4月下旬至5月份收获。苗期偶遇晚霜,不易受冻害,生长前中期气温较低,利于薯块形成和膨大。
广东北部山区春暖迟,秋凉早,有相当大的面积,由于气候因素和水利条件的限制,只能种植单季稻。利用单季稻插秧前(1—5月份)和收割后(9月下旬—1月份)种植马铃薯。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收入。
种薯处理
一、腐烂处理
种植前将种薯置于室内干燥通风处均匀摊开。如果发现薯块有部分腐烂,可把腐烂部分切除,切除时刀口切勿接触腐烂部位,把有伤口及切口的种薯另放一边,切口向上摊开,然后用1000倍瑞毒霉药液将全部种薯喷雾。干后撒一层干草木灰。或用瑞毒霉加泥粉拌种薯,用量比例为6—8克瑞毒霉加1公斤干泥混和后,均匀拌于100公斤种薯中,然后摊开保管。贮藏保管过程中,发现有腐烂种薯要及时清理。
二、催芽前处理
先将块茎从中部横切下。顶端部分纵切为2—4块,每个切块具1—2个芽眼,并且都连结有顶端部位。基部部分按1—2个芽眼切为一块。
切块时注意刀口消毒。切好的薯块,切口向上,平铺于地面,用1000—1500倍瑞毒霉或托布津或百菌清喷雾,使薯块及伤(切)口均匀地接受喷雾,产生一层药膜,隔1—2天后即可催芽。或用6克瑞毒霉与1公斤干泥粉混和后拌种(可拌100公斤种薯),使薯块及伤口均匀拌有药粉,然后进行催芽。
三、催芽
把已出芽的切块放在竹箩里,用麻包袋围盖住。另将未出芽的小块密集平铺于箩底,然后盖上湿河沙3厘米厚。在河沙上再密集铺放小块茎,再在其上铺盖河沙,如此一层小块一层湿河沙(注意河沙不要太干或太湿)装满后用麻包袋围盖好,催芽10—15天,当大部分薯块芽眼萌发出芽便可播种。播种时注意不要损伤幼芽。并按萌芽情况分别种植。
经催芽处理,马铃薯可以提早出苗,达到全苗、齐苗和壮苗的效果。推广脱毒种薯和采用20—30克小整薯作种薯,既节约种薯,减少病毒感染,提高出苗率和产量,又比切块的大种薯增产20%左右。
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不与茄科作物连作、排灌方便的微酸性(pH4·8—6·5)沙质壤土种植。晚冬植,要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低的田块种植;晚秋植、冬植要选择有灌溉条件的田块。改粗种为精细整地,改宽畦为窄畦,改平畦为高畦,种植规格(供参考)为畦宽1·33米(包沟),双行植,小行距27—29厘米,株距24—27厘米。
二、合理密植,精细种植。一般亩植3500—4000株,为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种植后覆土均匀,清理畦沟。
三、合理施肥。N、P、K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早追肥。据测定,生产1000公斤薯块,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5公斤,磷素2公斤,钾素10·6公斤。因此生产上按亩产薯块2000公斤计算,一般亩施优质土杂肥1000公斤,复合肥20—25公斤,钾肥15—20公斤作基肥,出苗后15天前后结合培土施复合肥或尿素10—15公斤。
四、覆盖稻草。马铃薯薯块形成和膨大,需要疏松肥沃的土壤和黑暗的环境,马铃薯覆土后亩用100公斤稻草覆盖畦面,可减少杂草,增强土壤保温保湿性能,保持土壤疏松,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植株生长和薯块膨大,减少薯块青皮率,提高商品率。
五、中耕培土。马铃薯结薯较浅,在表土7—10厘米处,匍匐茎具有双重性,窜出地面遇光形成地上茎,埋入土层在黑暗条件下膨大形成块茎;在块茎膨大期间,如土壤露光,薯皮会变绿色,产生龙葵素,降低品质和失去商品价值。齐苗后苗高10厘米左右时结合中耕追肥进行浅培土;块茎膨大期约第一次培土后15天,结合清沟深培土。培土可保持表土疏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积水,降低雨季畦面湿度,减少杂草,防止匍匐茎窜出土面,减少青皮率,提高产量和商品率。
六、科学用水。马铃薯出苗期,适宜土壤持水量为50%—60%;块茎形成和膨大期要求土壤持水量70%—80%;生长后期即成熟期,以土壤持水量60%左右为合适;生长后期,在土壤明显干湿交替的条件下,不但影响产量,而且会形成畸形薯,影响品质和降低商品率。晚秋薯、冬薯生长期间天气干旱,要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晚冬薯生长中后期雨水较多,应及时排除积水。
七、加强病虫害防治。采用脱毒繁殖的种薯,可减少薯块带病。实行水旱轮作,减少病虫草害。冬植和晚冬植马铃薯要做好中后期晚疫病防治,可用1000倍瑞毒霉药液喷雾防治。虫害主要是苗期的地老虎和中后期的蚜虫防治,旱地还要注意做好地下害虫特别是金龟子幼虫的防治。
八、适时收获。生长后期,茎叶正常落黄,这时期还要注意保持茎叶正常生长,延长功能叶的寿命,使薯块继续膨大。收获前10—15天停止灌水,排除积水。选择晴天收获,减少伤口薯,提高商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