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寄生性蚕病之一,由多毛菌寄生而引起。因病蚕尸体硬化并长出葱状的菌丝束而得名。该病1975年晚秋在浙江省开化县龙山底公社下茨大队首次发现。与日本1952年发生的萨摩霉菌病酷似。
病原:多毛菌属束梗孢科,多毛菌属,学名为Hirsutella Patouillard。菌丝丝状,有隔,并扭转成束。菌丝束分枝或不分枝,或分枝则基部几乎成直角,分生孢子梗可在菌丝束上产生也可在游离菌丝上产生。小梗侧生,基部瓶形膨大,顶端变细分叉,成两个小柄,各着生一个分生孢子,无色、单孢、麦粒形。
传染:与其他僵病一样,分生孢子经发芽穿过体壁侵入蚕体。
病症:病蚕血液变混,可镜检到短菌丝,在整个饲期无明显病症表现。待蚕老熟,大多数暴卒于蔟中,有的结一薄茧,有的呈吐丝状态或平伏状态裸露死亡。尸体迅速僵硬,呈土黄色,质地脆,折之易断。体表有不正形长宽不一的病斑,最大的可达1平方毫米左右。若将僵蚕在26℃、相对湿度90%下培育,前7天除体色加深到棕红色外无明显变化,8天后在僵蚕表面产生一个个乳头状突起,渐次伸长形成一根根土黄色菌丝束。每头蚕上的菌丝束数不等,少的仅4-5根,多的上百根。数量少的菌丝束粗而长,直径为1-1.5mm,长6-10cm;反之细而短,直径0.5-1mm,长1-3cm。
诊断与防治:小蚕易感染草僵病,由于病程特长,蚕期又无明显病症,所以诊断困难,需经尸体培养才能确诊。防治方法可参照白僵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