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食品伙伴网,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农作物专题 » 正文

黄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2-27
核心提示:起源及传播:英国植物学家胡克(J.D.Hooker,1812-1911)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部和锡金等地,首次发现了野生黄瓜(Cucumis hardwickii Royle),并鉴定为黄瓜栽培种的野生原种。1970年日本考察团,于同一地区再次发现上述野生黄瓜,其染色体数与栽培黄瓜相同,而且

    起源及传播:英国植物学家胡克(J.D.Hooker,1812-1911)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部和锡金等地,首次发现了野生黄瓜(Cucumis hardwickii Royle),并鉴定为黄瓜栽培种的野生原种。1970年日本考察团,于同一地区再次发现上述野生黄瓜,其染色体数与栽培黄瓜相同,而且杂交后代有正常的可育性。北村氏将其定名为Cucumis sativus L.var.hardwickii Kitam,确认黄瓜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部地区。印度于3000年前开始栽培黄瓜。随着南亚民族的迁移和往来,黄瓜由原产地向东传播到中国南部,东南亚各国及日本等,向西经西南部亚洲进入南欧及北非各地。并进而传播到中欧、北欧、苏联及关洲。     

    植物学性状:根细弱,吸收力差,而维管束的木栓比较早,再生力差,根群主要分布于30cm耕层内。直播的黄瓜主根深达100cm左右,侧根的分布直径达200cm以上。茎无限生长,分枝多,断面具4-5棱,表皮有刺毛,双韧维管束6-8条,厚角组织及木质部均不发达。子叶对生,长椭圆形;真叶互生,五角掌状,深绿色,被茸毛。花雌雄同株,腋生;雄花簇生,萼冠均种状五裂,冠黄色,3雄蕊;雌花单生,子房下位,3室(或4-5室),花柱短,柱头3裂。假果,外果皮为花托表皮发育而来,具瘤刺,果皮由花托皮层和子房壁组成;侧膜胎座,每个胎座着生两列种子。种子披针形,扁平,黄白色;每果有种子150-400粒;千粒重22-42g;发芽力一般能保持4-5年。

      类型和品种:由于黄瓜栽培广泛,历史久远,类型和品种十分丰富。根据品种的分布区域及其生态学性状分下列类型:

    南亚型黄瓜:分布于南亚各地。茎叶粗大,易分枝,果实大,单果重1-5kg,果短圆筒 或长圆筒 形皮色浅,瘤稀,刺黑或白色。皮厚,味淡。喜湿热,严格要求短日照。地方品种群很多,如锡金黄瓜、中国版纳黄瓜及昭通大黄瓜等。

    华南型黄瓜: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及日本各地。茎叶较繁茂,耐湿、热,为短日性植物,果实较小,瘤稀,多黑刺。嫩果绿、绿白、黄白色,味淡;熟果黄褐色,有网纹。代表品种有昆明早黄瓜、广州二青、上海杨行、武汉青鱼胆、重庆大白及日本的青长、相模半白等。

    华北型黄瓜: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以北及朝鲜、日本等地。植株生长势均中等,喜土壤湿润、天气晴朗的自然条件,对日照长短的反应不敏感。嫩果棍棒状,绿色,瘤密,多白刺。熟果黄白色,无网纹。代表品种有山东新泰密刺、北京大刺瓜、唐山秋瓜、北京丝瓜青以及杂交种中农1101、津研1-7号、津杂1号、津杂2号、鲁春32等。

    欧美型露地黄瓜:分布于欧洲及北美洲各地。茎叶繁茂,果实圆筒形,中等大小,瘤稀,白刺,味清淡,熟果浅黄或黄褐色,有东欧、北欧、北美等品种群。

    北欧型温室黄瓜:分布于英国、荷兰。茎叶繁茂,耐低温弱光,果面光滑,浅绿色,果长达50cm以上。有英国温室黄瓜、荷兰温室黄瓜等。

    小型黄瓜:分布于亚洲及欧美各地。植株较矮小,分枝性强。多花多果。代表品种有扬州长乳黄瓜等。

      生长发育和产品器官形成

    生长发育周期:从种子萌动至生长结束一般需90-130天,长的可达300天。根据植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整个生育周期可分为:①发芽期:从种子萌动至子叶充分展平,历时5天左右。②幼苗期:子叶展平到第4层真叶充分展开,需30-40天。③抽蔓期:从开始抽蔓到第一雌花座,历时15天左右。④开花结果期:第一雌花座果到拉秧,历时30-60天或更长。

    花芽分化:黄瓜的绝对营养生长阶段很短,多数品种都在第1-2层真叶展开的幼苗初期就开始花芽分化。黄瓜花原基最初具两重性,分化过程中,因内源激素(如乙烯、赤霉酸等)浓度发生变化,使营养物质运转方向改变,当营养物质主要运往雌蕊时,则雄蕊退化,形成雌花;相反则形成雄花。花芽分化的早晚及雌、雄花的多少,除与品种遗传性有关外,还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黄瓜系短日照植物,在生育适温的低限及短日照条件下,有利雌、雄花的形成。长夜(14小时左右)能激化叶层中的光敏色素,促进开花物质的形成,诱导花芽分化。长夜的作用时期主要在花芽发端前5天之内。而低夜温(10-15℃)能抑制生长,促进性酶蛋白的积累和雌花的形成。

    受精与座果:黄瓜花于每天的6-10时开放,花粉的寿命较短,在较高温度条件下仅4-5小时。雌蕊于开花前2天到开花后1天均有授粉受精的能力。由授粉到受精约需4-5小时。果实(子房及花托)的形成分两个阶段:开花前主要进行各种组织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开花后,伴随胚的发育主要是各种组织细胞的增大。果实在正常条件下,开花后7-15天达到商品成熟;果实生理成熟(即种子成熟)约需40天。多数品种授粉受精后,才能形成果实,有些品种和雌性系品种,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不经授粉受精也能形成无子果实,称单性结实。

    环境条件:黄瓜生长发育的温度条件因生长时期而不同。种子发芽的适温27-29℃。植株生长发育适温:幼苗期昼22-25℃,夜15-18℃;开花结果期昼25-29℃,夜18-22℃。地温的适温范围与夜间适温相近。35℃时达合作用的补偿点,高于35℃生理失调,易形成苦味瓜,同化效率下降。45℃时叶片褪绿,50℃时茎、叶坏死。温度低于适温最低范围也影响生长发育,10-13℃能引起生理紊乱,4℃受寒害,0℃引起冻害。根系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 生长和吸收功能不良,甚至受害死亡,黄瓜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以维持植株的热量平衡及其他生理机能。其蒸腾系数较高,露地栽培提黄瓜为400-1000,保护地内的在400以下。黄瓜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5-90%)及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为90%以上)。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饱和点为55000勒克斯,补偿点为2000勒克斯。延长日照长度能提高光合生产率,如16小时40分照条件下的光合生产率达5.9克*米-2*日-1(g*m-2*d-1)比8小时30分时的光合生产率(1.8g*m-2*d-1)高3倍以上。黄瓜叶片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及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光合强度最高达23CO2mg*分米-2*小时-1(CO2mg*dm-2*h-1)。如综合条件或某些条件变劣,其光合强度则相应降低。黄瓜的同化效率还与叶龄、叶位及时间有关。每片真叶展开后,经10-15天达到最大面积,其同化效率是随叶的生长逐步提高,至展叶后40-45天开始明显下降。依叶位,第4片至第30片之间的真叶同化效率较高。每天上午的同化效率比下午的高,上午的光合生产率为全天光合生产率的60-70%。光质对黄瓜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影响。如650-700纳米的红光波,能促进茎叶的生长,而400-450纳米的蓝光波,则抑制茎叶生长,促进花芽的分化。在空气含二氧化碳0.1%以下的范围内,叶片的光合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在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都较高的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地氧化碳饱和浓度可高达1%,黄瓜在疏松肥沃、酸碱度中性(pH值为6.5-7.0)的砂壤土中生长发育正常,产量高,品质好。在其他质地的土壤中虽能生长,但效果差。根系适应土壤溶液浓度的能力较低,一般在0.03-0.05%之间。黄瓜吸收土壤营养物质的量为中等,一般每生产1000kg果实,吸收氮2.8kg,磷0.9kg,钾3.9kg,钙3.1kg,镁0.7kg。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与整个植株生长量的增长同步。

    栽培方式:黄瓜的栽培方式有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高温干燥与高温多雨的季节不宜栽培黄瓜,因此露地栽培黄瓜多选择气候温和的季节。无霜期100天左右的地区,每年栽培一茬露地黄瓜和两茬温室黄瓜;无霜期160天的地区,每年能栽培春秋两茬露地黄瓜和两茬温室黄瓜;无霜期240天的地区,每年能栽培三茬露地黄瓜和一茬温室黄瓜;全年无霜或霜期较短的地区,每年能生产三茬以上露地黄瓜。大、中、小型的保护设施多用于提前或延后栽培。

    育苗:浸种催芽后适期播种。幼苗出齐加强放风以隆温降湿,防止幼苗徒长。保护地栽培一般不分苗,于3-4叶苗龄时定植。早熟栽培于1-2叶苗龄分苗,到5-6叶苗龄定植。定植前三天起苗囤苗。育苗适宜地温20-22℃,气温10-25℃(晴天日温15-25℃,夜温10-15℃,有利于根系生长、花芽分化和茎叶健壮生长)。阴天日温保持18-20  ℃,以防徒长。黄瓜适龄壮苗的形态特征为根分枝多而壮,茎粗节短,子叶和叶片肥厚舒展,色深。这种苗生理活性强,定植后缓苗快。

    施肥灌水及耕作:定植前应深耕,施有机肥,整地作畦。施肥量应根据黄瓜计划产量,土壤肥力,肥料有效成分统筹核算。例如计划产量每亩8吨时,应施氮30kg、磷19-27kg、钾30kg。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料作底肥,耕前一次施入。化肥作追肥,在生长过程中分期施用。黄瓜的灌溉原则上应根据叶面蒸腾系数、土壤渗透及蒸发量、降雨量及栽培方式等因素确定。华北露地春黄瓜多用畦灌,每茬灌水约10次,总灌水量每亩约400t。保护地内蒸发量小,灌水量明显减少。

    整枝:黄瓜合理的田间叶面积指数为3-4,这是充分利用光能及空间的主要指标。定植密度、整枝方式、支架高低等都应以保持田间合理的叶面积指数为依据。

    采收:黄瓜在开花结果期仍进行营养生长,须及时采收嫩果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尤其是前期产量)。

    留种:一般品种可在采种田或生产田中留种。品种间空间隔离距离在2000m以上。选留第2、3雌花形成的果实作种。种瓜成熟后及时采收,置冷凉处后熟10天左右剖瓜取子,经24小时的自然发酵,用水冲净晒干,贮存于冷凉通风处。

     贮藏与加工:黄瓜嫩果生理活动旺盛,含水量高,难以长期贮藏保鲜。一般只能贮存13-15天,贮藏适温10-13℃,空气相对湿度90%。低于10℃易发生寒害变质;高于13℃则加速脱水。气调方法可贮藏30-40天,速冻黄瓜能长期保鲜。也可制脱水黄瓜,嫩黄瓜可制盐渍、酱渍、糖醋渍、虾油渍等加工品。

    病虫害及防治:病害主要有霜霉病、枯萎病、白粉病、疫病、炭疽病、蔓枯病、黑星病、细菌性角斑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瓜蚜、黄守瓜等。

    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为真菌病。叶片上发生多角形黄色至褐色病斑,背面产生紫黑色霉,由下而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黄。病原孢子借风雨传播。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在温室、大棚中提高温度,陈低湿度,缩短夜间结露时间,喷洒百菌清、乙磷铝、瑞毒霉、代森锰锌、杀毒矾M8等杀菌剂;保护地内可用百菌清烟剂熏治。

    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为真菌病。为害根和茎,受害根系褐色腐朽,茎部皮层有时呈纵裂状。潮湿时产生粉红色霉,病部维管束变褐色,全株萎蔫枯死。土壤中病菌从根部伤口浸入。连作地、氮肥过多、浇水过多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菌严重。宜实行轮作。选用无病种子,用无病土育苗,合理灌水施肥,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及周围撒石灰。在保护地内栽培时,与黑子南瓜嫁接可预防。

    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为真菌病。在叶片上初生圆形粉斑,迅速扩展。重病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后期叶片变黄干枯,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传播。植株生长不良,光照不足或干燥时病情发展迅速。防治上可喷洒百菌清、托布津、粉锈宁等杀菌剂。也可用百菌清烟剂熏治。

    疫病(Phytophthora melonis)为真菌病。叶、茎、果均可受害。茎基部皮层软化腐烂,整株萎蔫青枯。瓜果受害,呈暗绿色凹陷软腐,表面长出稀疏白霉。病菌随病残株在土中越冬,生长期借溅起的雨水及地面流水传播、高温、高湿、多雨或暴风雨后流行。宜轮作、高畦栽培、地膜覆栽培,防涝排水、拔除病株,并喷洒瑞毒霉、乙磷铝、百菌清、代森包产到锌等。

    灰疽病(Collofotrichum lagenarium)为真菌病。叶片上发生黄褐色圆形病斑,边缘明显,外缘淡黄色,易破裂。茎、果受害不严重,高温高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糊状物。病菌随病残株在土中越冬。种子带菌,引起子叶发病。病菌借雨水(或大棚内滴水)传播。阴雨天气、暴风雨及高温高湿时易发病。可用无病瓜留种,或行种子消毒,无病土育苗。在大棚中须通风排湿。大田中用高畦、地膜,防涝排水,喷洒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等杀菌剂。

    病害中还有蔓枯病(Mycosphaerella melonis)、黑星病(Cladosporium cucumerinum)、均属真菌病。细菌性角斑病(Pseudomonas lachrymans)为细菌病。花叶病(CMV,WMV)为病毒病,局部地区发病严重。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3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