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年年盼着3.15,同样多的人不愿再看到3.15.
年年盼着3.15,是因为在这一天,有许多产品质量问题被披露,许多假货被戳穿;不愿再看到3.15,是因为不愿再看到这样多的假货,这样多的质量问题。
然而人类不是鸵鸟,3.15也不是沙堆。中国产品质量问题是明摆着的,有没有3.15、在不在3.15,假冒伪劣都是一样的多,只不过在3.15这一天,会有那么些倒霉鬼被抓出来曝光、亮相、制裁,还会有人让你谈点说法,并给你点说法。
相信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宁可不要既上镜又解气的3.15,也要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少的假冒伪劣。
有人曾经宣传称,3.15是"消费者的节日",或许如此。但即便是节日,也只能算是困难时期穷人家的新年,吃糠咽菜一年整,哪怕是借印子钱,也好歹对付顿饺子面条什么的。
能每天吃上饺子当然最好,即使不能,也希望每顿面条烙饼管够,而不是364天营养不良,一天营养过剩。同样,如果一年364天假冒伪劣泛滥,只有3.15一天打假打劣,消费者是不会满意的,甚至,他会怀疑3.15是不是另一个劣质的安慰产品。
3.15系列活动的特点,是抓典型、抓特例,搞人气工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容易出彩,坏处则是网疏鱼小,漏洞百出,连杀鸡都未必杀得断气,就更不用说吓唬猴了。
在许多消费者权益保障有力、市场产品质量管理严格的国家里,并没有什么3.15,没有大张旗鼓的打假晚会,更没有轰轰烈烈的假货当众焚烧,在这些国家,依靠的是平时对产品质量的严密监管网络,是严格的法律和执行。
比如在号称"食品安全检验最严格"的国家加拿大,仅联邦食品检验局CFIA就有四个大区总部,共18个地区办公室,185个基层办公室,并在408个非政府机构设点,以肉类质量控管而言,所有屠宰场均由CFIA全面监控,后者根据企业规模派出足够数量的官方兽医和官方质检员驻厂,跟班进行检疫检验;不仅如此,CFIA还在一些大型肉类生产企业建立了所谓"肉类跟踪系统",这一系统可在数小时内确保质检方面从最终端的肉类销售网点,一直追溯到生猪的出栏地点和时间。
肉类生产须持有许可证,无证一概取缔。许可证分两级:由CFIA核发的,可在加全境销售,并可以出口国外;由各省检疫部门自行核发的,只能在本省范围内销售。
按照规定,CFIA对动物疾病的申报和控制只负担规定的少数责任,具体细目则由各省农业厅负责,一旦出现重大疫情,须迅速上报本省农业部门,并酌情上报联邦农业部和农业食品部。
很明显,如此严密的、常态化的、全日制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最大限度地将假冒伪劣阻挡在市场之外,"没有产品问题发生"而非"严打了几个典型产品问题",是这种质量监管体系的根本思路,在这样的体系下,消费者当然无需等待3.15,更无须盼望每天都是3.15--您是希望每天都"打假",还是希望一个没有假冒伪劣的世界?
即便在这样的体系下,也总会发生一些质量问题,如加拿大近年就发生过枫叶食品厂冻肉污染问题。但一方面,严密监管下,这种问题会变成孤立的个案,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彻底的解决,并受到严肃的处理;另一方面,由于真货好货是主流,假冒伪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旦出现质量危机,就会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唾弃,给责任者以重创,因此责任者往往主动采取各种方法"消毒",前面提到的加拿大枫叶食品厂就因"消毒"诚恳有效,其负责人还被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如果"消毒"不力、不诚恳,将受到有关方面和市场的夹击--丰田"脚踏板事件"不就因为一开始的推诿、搪塞,结果导致被多国听证、立案,耗费巨资召回,也无法挽回消费者和市场的心?
曾经有人说过,考核一个地方官的政绩,不是看你抓了几个坏人,赈济了几个特困户,而是看你有没有办法确保辖区内基本没有坏人和特困户。同样,惟有从上到下,人们都不再需要甚至谈论3.15的时候,中国的质量忧患才会得到根本性的减轻。
如果说,3.15是"给说法"的活动,那么,中国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是"法给说"--健全的日常质量监管体系,配套的相应法规,全面的落实和完善的监管,以及对违法者足够"杀伤力"的严惩,如果做到这些,3.15有也可,没有也可。
中国消费者不需要"每天都是3.15",他们需要的是,有关方面拿出办法和责任心,让大家不必每天生活在假冒伪劣的威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