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微生物学名词库 » 正文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5-11-19
   专性细胞内寄生、行二分裂繁殖的原核微生物类群。英国医生立克次氏(H.T.Ricketts)研究斑疹伤寒时发现,并于1919年命名。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除Q热立克次氏体外,均不能通过细菌滤器。细胞球状、杆状或多形态。球状体直径0.2~0.5微米,杆状体大小0.3~0.6×0.8~20微米,有些种在细胞分裂前可长达4微米。形态特征对种的鉴定有重要意义。革兰氏染色阴性。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存在于宿主的胞质或细胞核中。细胞结构与细菌相似,细胞壁中含有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等与细菌细胞壁相同的成分;对溶菌酶敏感,含DNA和RNA两种核酸,其比例为1∶35,具有发展自身代谢的能力,但由于细胞外膜的渗透特性,它们不能控制代谢物的吸收和排出,因此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在自然界借宿主节肢动物(如虱、蚤、扁蜱、螨类等)媒介中进行传播,在媒介体内以有害的寄生或共生物存在。通过叮咬、抓伤或吸入,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动物或人体。有的是严重的致病类群,如引起斑疹伤寒的普氏立克次氏体(R.Prowazekii)。立克次氏体对热、干燥、光照、脱水及普通化学药剂的抗性均较差,在室温中仅能存活数小时至数日。但耐低温,在卵黄囊及其悬液中,在-70℃可存活数年。对几种抗生素(如金霉素、土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和对氨基苯甲酸敏感,但磺胺类药物不影响其生长。

 
  • 下一篇:暂无
  • 上一篇:暂无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6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