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目的是为了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所说的食品浪费,是指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合理利用,包括废弃、因不合理利用导致食品数量减少或者质量下降等。但食物浪费不仅仅意味着食物本身的浪费,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无效消耗,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食品浪费
食物浪费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消费目的和行为,以及由于缺乏节约精神等主观意识,造成本可以避免的一类食物损失。这种损失可以区别于技术水平、自然灾害、管理水平等因素造成的损失,多被认为是一个道德范畴,例如:朋友聚会或商务接待消费食物时,为了“面子”点了过多菜肴,大量的剩菜剩饭倒入垃圾桶。
另一方面食物浪费是由食品损耗引起的。食物损耗是指食物或原料在储运、加工、流通环节中,因为技术、设备等非主观行为因素造成的食物或原料的损失。这类浪费在食品供应链中时常发生,我们经常能看到因销路问题或贮存问题大量的水果、蔬菜变质被扔在田间地头;由于质量管控不当,工艺参数偏差造成食品理化或微生物不合格,食品不安全,大量的产品被召回、返工、销毁。例如大量的乳制品胀包,倒入下水道,废弃处理。
食物供应链不同环节的示意图
我们在食品加工车间会看到生产出的不良品进行返工作业或无法补救的废品,这种情况会造成原材料的损失,设备、人员、能源、加工工时、追加检查工时等的损失;再一种情况是由于生产原料供应中断、作业不平衡和生产计划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无事可做的等待,被称为等待的浪费。食品生产线上不同产品之间的切换,如果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势必造成等待的浪费。每天的工作量变动幅度过大,有时很忙,有时造成人员、设备闲置不用,上游的工序出现问题,导致下游工序无事可做;质量管理浪费指的是问题发生以后,管理人员才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进行补救而产生的额外浪费。质量管理浪费是由于事先质量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问题,先进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具有相当的预见性,预防性,有合理的规划,并在事情的推进过程中加强管理、控制和反馈。
前面也提到了食物供应链的不同环节,研究表明40%的食物浪费发生在消费者层面,所以这个地方是要重点改善的。应树立正确的食物消费理念,遵循科学、适度和绿色的消费模式,促进可持续消费意识的增强和消费习惯的养成。鼓励消费者对食物浪费现象和存在餐饮消费安全隐患的问题进行监督和举报,提升全社会的节约风尚和反对食品浪费的自觉行为。积极提倡分餐制,分餐制不仅可以预防、减少各种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餐饮浪费现象,使全国餐饮每年节约可观数量的粮食和农副产品。
食品生产车间的质量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生产出的产品不可能全部达到合格,总会有一些不良品,但高效的质量管理能最大化的上减少废品和返工品的数量,避免人工、用电、蒸汽、物料的浪费。质量管理应体现预防性,生产前应做好生产计划和人员物料安排,设备检查,分析判断每个环节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检验是否能起到把关作用,各部门沟通联系流程是否到位,分析现有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是否到位,对突发情况是否有应急预案等。
当然也会有不可避免的废弃食品产生,我国每年就有上千万吨的丢弃食品,对这些废弃食品可采用寻求研发创新和新技术来对抗食物浪费,例如在日本某食物工厂不断有卡车开进来,大型集装箱被搬入,集装箱里而装满了维持原状的吐司面包和菠萝包、刚剥掉外壳的水煮蛋和颜色鲜嫩的火腿等。这些尽管是废弃物,却没有腐烂气味,也没看到发霉的痕迹。工厂与超市和食品工厂等约180家单位签订合同,每天回收利用约35吨食品。在该工厂里,废弃的食品被放到传送带上,通过手工作业和带磁铁的机器去除异物,再经过杀菌处理后,进行乳酸发酵,使之变为液态的动物饲料,次日运到近郊的养殖场,实现废弃食品的再利用。
国家制定了反对食物浪费的法规和规章,杜绝食品浪费就应该作为我们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不仅要加强质量管理从源头降低食品浪费,还要积极参与“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低碳消费”等公益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可持续消费意识的增强和消费习惯的养成。
作者:食品伙伴网质量服务部 马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