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厨房是一排炒锅、一排荷台这样一字型的厨房,它将一字型的厨房布局,调整为丁字形,把荷台横过来,与灶台形成一个丁字形。这样一来,炒锅师傅的活动空间就变大了,还增加了一些功能架,加上荷台后期的一些改变,厨房在功能化方面与传统厨房有了明显的区别。
本文笔者为餐饮人揭秘此类后厨管理新模式。
一、工作流程联动,组织架构重组
厨房调整以前,菜肴先由切配完成之后传给打荷,打荷人员把菜端到荷台上,由炒锅师傅来炒制,炒制后再由打荷厨师传到传菜部,传菜部传到前厅、到桌。调整之后菜肴的流程是这样的:从切配到打荷,由打荷传给炒锅,炒锅在不忙的时候可以直接端菜上桌,在炒锅厨师忙的时候,由打荷传到前厅,再到餐桌。
工作流程的调整带来了组织架构的调整,粗加工与配菜合并为一个工序。传统的工序是:服务员开单一厨房接单、分单到各个档口—配菜——炒锅。现在,把配菜和粗加工进行了合并,把配菜人员从大厨房直接分离出去。大厨房没有配菜部,只有炒菜和打荷这两个岗位。配菜人员取消了接单、分单、抓菜的环节,专注于配菜,原料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取消传菜部,不但节约了人工成本,上菜时间也由原来的平均十分钟降低到了现在的平均五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组织架构变化,厨师一人多职,可以配菜,可以打荷,可以炒菜,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厨师的劳动力。原来的厨师只是炒菜,现在的厨师可以配菜、可以打荷、可以传菜。
进行了工作流程和组织架构的重组后,店长最大的感受是,以前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催菜、解决客人投诉。现在一个12人的大桌,客人点完菜,给客人倒完一圈酒,菜就已经上齐了。
后厨组织架构改变后,前厅的工作流程也进行了重构。后厨由厨师和打荷传菜,不负责传到餐桌上,只到前厅多功能台上。所以前厅的服务人员需要将菜品端到餐桌上,服务员从餐桌上换回来的盘子和碟子都放到多功能台上,由打荷或厨师传菜时顺便把盘子带回厨房。
二、增加小功能,起到大作用
变革后,配菜部设置了一个专属配菜区,5个人使用两个操作台就可以实现专职的全部切配工作。操作台旁是配量台,每一道菜都用电子秤按照标准分好,包括数量、尺寸大小以及腌制、浆制等。
配完菜后,配菜的师傅按照标准的配量把菜放到冰箱里面,一份份码好。冰箱门上放有配量表,冰箱里的菜品备量和备量表上标注的一一对应。这个冰箱就变成了一个小保鲜库,充分得到了利用。原来需要用6台冰箱,现在2台冰箱便足够了。
灶台炒锅师傅自己要炒的菜和他餐前加工要做的工作,也都有明确的分工。荷台要求两面通透,在荷台的上面配置一个多功能架,所有的酱料、调味料、小料等都放在上面,方便炒锅师傅随手取用。而且多功能架上还有一台打印机,只打印这个灶台出品的菜品。
三、一人多职,一专多能
传统厨房的大厨们站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活动不开,无奈之下只好“菜来伸手,盘来张手”,秉承一个“要”字诀,所有需要的东西都由打荷拿给厨师。厨房布局改变后,大厨完全可以替代打荷的工作。
炒锅人员传菜,还解决了一个前后对接问题。以前,前厅服务人员反映菜品问题或顾客催菜时,大厨很难急前厅之所急。现在厨师到前厅传菜,可以切实感受到顾客对某一道菜的意见和菜品延误程度,回到厨房后不用前厅催,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
各工序的工作分工有一个时间段的区分,以配菜厨师为例,早上9点一上班,厨师切菜到11点,基本完成切配工作,这时部分打荷人员会过来协助分菜。10点半到11点,补充冰箱原料,11点之后1人在配菜部,3人到厨房传菜部负责传菜。打荷人员上班后分为两组,一组做自己组的加工工作,一组到配菜部辅助配菜。
总结一下,厨房管理的新模式有以下几个功能的改变。
第一,布局的改变。
第二,增加一些小功能,这些小功能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
第三,从布局到设备的改变,带来的是工作流程的改变。工作流程的改变减少了用工数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体形成了一个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