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行业:调味品、预制菜
主要产品类型:复合调味料、预制菜
公司规模:300人左右
稍微上点规模,有点需求体量的企业都喜欢在供应商的管理方式或流程中加上“现场审核”或“实地审核”;在此基础上就衍生出二方审核中的“审核”与“被审核”角色。基于个人经历而言,浅谈一下不同角色视觉下的供应商审核。
一、审核
公司主要从事调味品生产与销售,销售渠道是B端。相对而言,产品价格的敏感度可能要高一点,所以在原料供应商的选择上,略有向价格端倾斜的意思。原料质量管控的压力就毫无疑问的给到质量管理部门。而且,这种价格相对低的供应商,大多都有个通病:“我的原料价格有优势,你就不要在质量上还给我叽叽哇哇”。并且,找不出“大问题”还不好淘汰他。一般的检查表,什么交叉污染、什么食品防护、什么合格供应商名录这些可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
淘汰不掉的,就只能管理了:
1、从风险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每年国家的年度风险排查指标。对该供应商可能涉及的来料进行送检、确认。抽样方式和抽样频率都加大,拿着自己送检确认的报告去审核;
2、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经营异常名录,违法处分记录,民事纠纷记录……;从“企查查”查供应商的“法律诉讼”、“经营风险”;????
3、重点收集该风险供应商的原料验收情况,供货总量,让步接收情况,不合格情况,不合格率。以该“异常”数据为基础,作为第二年、第三年供应商审核名录的入选依据。年年审,年年提该供应商的审核异常流程;
4、对多次连续原料验收异常的进行“飞行”检查,到厂门口通知,要进现场进行生产过程查看。简单的检查表配上现场一系列真实的不符合照片,快速处理,快速离场;
当然,以上一系列操作下来,不仅能震慑供应商,也能震慑公司内部该供应商的保护伞。质量部确实淘汰不了你,只是对你进行管理,让你在合规、且不对我公司产品带来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哪怕只是一点点。
二、被审核
1.客户自己对我公司实施的审核
客户自己的审核,大多是质量部或食安部发出的。比如大型连锁的B端客户,一般有自己的专业审核人员或审核小组;而这种专业审核人员再以供应他的某个单品为出发点的审核就相对比较“严”。
这里所说的“严”是指“一一对应”,所谓“一一对应”就是你提供给他的信息是不是和你实际运行一致,而你实际的运行和你公司管理的策划又是否一致;
这种大型连锁客户在供应商管理板块,大多以产品为单位进行管理,收集有关该产品的规格书,就该产品从原料供应商名称、原料验收标准、配料组成、生产工艺、工艺关键参数、包装物种类、包装物有效组成成分、包装方式、储存条件、运输方式、产品执行标准,对应标准下的理化要求、微生物要求等进行收集,稍微大型点的客户,这个规格书都可以成为一本书了。反正把产品所有信息都给你收集走。
在收集以上所有产品信息的基础上,专业的审核人员再到企业进行实地审核。对应的原料是不是来自规格书上一一对应的供应商,是不是按照规格书上对应的验收标准、验收指标实施验收,对应的库房储存是不是按照规格书标明的储存条件(温湿度),是否进行监视记录,是不是按照规格书列明的工艺及参数实施生产,再对比HACCP计划书是否对相应原料实施分析,是否对HACCP的关键控制点实施控制,对应控制方式、控制频率是否一致。
这种从单一产品出发的审核,从提供信息到策划再到实际生产现场一致性比对,能很大程度上看出公司的诚信、公司内部沟通协调性、公司内部体系运行情况;
经历了比较多类似这种被审核的过程,我习惯性将每个客户进行建档管理,收集对该客户所有提供、沟通、审核等的汇总信息;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审核,前前后后收集我几乎一大本书的资料:审核前资料提供(公司资质、限量添加剂使用情况、生产设备一栏表、化验室设备清单),群里对外临时提供资料(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源排放资料、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安全卫生评价),产品档案(产品质量标准、产品执行标准、产品包装质量标准、第三方检验报告、原辅料验收标准、设备清洗维保制度、计量设备外检、内较规程记录及报告、生产相关记录……),审核后提供资料(整改计划、整改报告、整改证明)。(截止目前,我所接触到的将供应商管理做的最细致的客户)
2.客户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我公司实施的审核
这种第三方机构的审核,大多是机构制定检查表,经委托方认可,从而开展审核工作;
从接触的这种委托第三方审核而言,大多偏策划偏文件类。
内容比较广,很少围绕供应的某个产品来开展审核。客户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不是很明显。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从我个人接触的经历而言。如有不妥,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