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综合 » 正文

食品成品保质期检测作业指导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06  来源:食品质量管理公众号  作者:食品论坛网友 逐梦前行 原创分享
核心提示:为确保食品厂成品在规定保质期内的质量安全,规范成品保质期检测操作流程,提供准确的保质期数据,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为确保食品厂成品在规定保质期内的质量安全,规范成品保质期检测操作流程,提供准确的保质期数据,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食品厂所有成品的保质期检测。
 
三、职责
 
  3.1质量控制部门
 
  3.1.1负责制定保质期检测计划,并组织实施。
 
  3.1.2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3.1.3确保检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校准。
 
  3.1.4培训检测人员,确保操作规范。
 
  3.2生产部门
 
  3.2.1配合质量控制部门进行成品抽样。
 
  3.2.2根据检测结果,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检测流程
 
  4.1检测计划制定
 
  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生产批次和市场需求,制定详细的保质期检测计划。
 
  4.1.1确定检测的产品种类,涵盖各类主要产品及新推出产品。
 
  4.1.2明确抽样的批次,包括不同生产日期、不同生产线的批次。
 
  4.1.3计算检测数量,一般不少于 [具体数量] 个单位,对于高风险产品或新产品可适当增加抽样数量。
 
  4.1.4规划检测时间点,从生产后立即开始,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检测,直至接近保质期结束。
 
  例如,对于保质期为 12 个月的产品,可在生产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9 个月、11 个月进行检测。
 
  4.1.5确定检测项目,包括外观、口感和风味、微生物检测、理化指标检测等。
 
  4.2抽样
 
  4.2.1从不同批次的成品中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选择抽样地点,可在成品仓库、包装车间等地点进行抽样,确保抽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4.2.2使用无菌抽样工具,如无菌袋、无菌勺子等,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4.2.3对抽样的产品进行标识,记录批次号、生产日期、抽样时间等信息。
 
  4.3检测项目及方法
 
  4.3.1外观检查:
 
  4.3.1.1观察样品的包装完整性,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变形、渗漏、封口不严等情况。
 
  4.3.1.2查看产品的色泽,与标准样品进行对比,判断是否有明显变化。
 
  4.3.1.3检查产品的形状,是否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4.3.2口感和风味:
 
  4.3.2.1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品尝人员对样品的口感、风味进行评价。
 
  4.3.2.2品尝时,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先观察外观,再闻气味,最后品尝口感。
 
  4.3.2.3与正常产品进行对比,判断是否有异味、变质、口感不佳等情况。
 
  4.3.3微生物检测:
 
  4.3.3.1按照相关标准方法,如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
 
  4.3.3.2准备无菌操作环境,使用无菌培养基和培养箱进行培养。
 
  4.3.3.3对培养后的菌落进行计数和鉴定,判断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3.4理化指标检测:
 
  4.3.4.1根据产品特点,检测水分含量、酸度、过氧化值、重金属含量等理化指标。
 
  4.3.4.2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如水分测定仪、酸度计、过氧化值测定仪等。
 
  4.3.4.3按照设备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4检测环境控制
 
  4.4.1建立专门的检测实验室,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干燥、通风良好。
 
  4.4.1.1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实验室的卫生。
 
  4.4.1.2安装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流通,排除有害气体。
 
  4.4.2控制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在适宜范围内,一般温度为 [具体温度范围],相对湿度为 [具体湿度范围]。
 
  4.4.2.1使用温湿度计进行监测,如有偏差及时调整。
 
  4.4.2.2对于对温湿度敏感的检测项目,可使用恒温恒湿箱进行控制。
 
  4.4.2.3对于受光照影响的产品,应控制光照条件。设置专门的光照区域,使用可调节光照强度的灯具,模拟产品在实际储存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光照情况。
 
  例如,对于易受光照影响而变质的产品,可将光照强度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强光照射。
 
  4.4.3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4.3.1制定设备校准计划,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设备进行校准。
 
  4.4.3.2建立设备维护记录,记录设备的维护情况和故障处理情况。
 
  4.5检测时间安排
 
  4.5.1在产品生产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检测,如生产后 [具体时间 1]、[具体时间 2]等,直至接近保质期结束。
 
  4.5.1.1对于保质期较长的产品,可以适当延长检测时间间隔,但最长不超过 [具体时间间隔]。
 
  4.5.1.2对于保质期较短的产品,应缩短检测时间间隔,可根据产品的稳定性和风险程度确定具体时间间隔。
 
  4.5.2在检测过程中,如发现产品质量有异常变化,应及时增加检测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4.6结果记录与分析
 
  4.6.1详细记录每次检测的结果,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数据、检测时间等信息。
 
  4.6.1.1使用规范的检测记录表,记录清晰、准确、完整。
 
  4.6.1.2对检测数据进行编号,便于查询和追溯。
 
  4.6.2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绘制质量变化曲线,评估产品在保质期内的质量稳定性。
 
  4.6.2.1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如均值、标准差、趋势分析等,分析检测数据的变化趋势。
 
  4.6.2.2根据质量变化曲线,判断产品是否在保质期内保持稳定,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原因分析。
 
  4.6.3如果发现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查和处理。
 
  4.6.3.1通知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相关部门,暂停该批次产品的销售和生产。
 
  4.6.3.2对异常产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确定问题的原因。
 
  4.6.3.3根据原因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如调整生产工艺、加强质量控制等。
 
五、判定标准
 
  5.1外观:
 
  5.1.1包装完整,无破损、变形、渗漏、封口不严等情况。
 
  5.1.2色泽与标准样品一致,无明显变化。
 
  5.1.3形状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5.2口感和风味:
 
  与正常产品一致,无异味、变质、口感不佳等情况。
 
  5.3微生物指标:
 
  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要求。例如,菌落总数不得超过 [具体数值],大肠菌群不得检出等。
 
  5.4理化指标:
 
  在规定的范围内波动,无明显变化。例如,水分含量不得超过 [具体数值],酸度不得超过 [具体数值],过氧化值不得超过 [具体数值] 等。
 
六、报告与反馈
 
  6.1检测完成后,质量控制部门应及时编写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检测结果、分析结论、建议措施等内容。
 
  6.1.1检测报告应采用规范的格式,内容清晰、准确、完整。
 
  6.1.2报告应包括检测的产品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判定标准、分析结论和建议措施等内容。
 
  6.2将检测报告发送给相关部门,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以便他们了解产品的质量状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6.2.1采用电子邮件、纸质报告等方式发送检测报告,确保相关部门及时收到。
 
  6.2.2对检测报告的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解答相关部门的疑问。
 
  6.3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和反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6.3.1建立问题跟踪机制,记录问题的处理情况和结果。
 
  6.3.2对问题的解决效果进行评估,如有必要进行再次检测。
 
七、附则
 
  1. 本作业指导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修订,另行通知。
 
  2. 本作业指导书由质量控制部门负责解释。
编辑:foodqm

 
分享:

食品伙伴网质量服务部为您提供专业的SC咨询指导、企业标准备案、供应商审核、FDA注册咨询、ISO9001、ISO22000、HACCP、有机食品认证等服务。
联系电话:0531-82360063
电话/微信:15269187106


HACCP联盟

食品质量管理
[ 网刊订阅 ]  [ 质量管理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质量管理
点击排行
收缩

在线咨询

  • 0531-82360063
  • 邮箱
  • 联系人
  • 联系人

     
     
    Processed in 0.021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9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