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的生产模式日益多样化,食品委托生产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经营方式。商品条码作为识别商品的重要手段,在食品委托生产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产品在市场流通中的快速识别、计价和库存管理,更是保障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食品委托生产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商品条码的使用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详细展开讲解。
一、什么是商品条形码
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代码组成,表示商品代码的条码符号,包括零售商品、储运包装商品、物流单元、参与方位置等等的代码与条码标识。
二、条码注册环节的不规范问题
1、委托方未注册条码擅自使用
在食品委托生产中,部分委托方可能由于对商品条码相关法规缺乏了解,或者为了节省注册成本和时间,在未取得合法厂商识别代码并注册商品条码的情况下,便要求受托方在产品包装上标注条码。
这些未经注册的条码往往来源不明,可能是委托方随意编造的一串数字,也可能是冒用其他企业已注册的条码。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商品条码管理的法律法规,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其他纠纷,无法通过条码准确追溯到产品的源头信息。
2、受托方以自身名义注册条码用于委托生产产品
有些受托方在食品委托生产过程中,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既然是自己负责产品的生产环节,便可以以自身名义申请商品条码并用于委托生产的产品上。
然而,按照商品条码的管理规定,商品条码的注册应当与产品的品牌所有者或在市场上承担主要责任的主体相对应。
受托方以自身名义注册条码并使用,会导致条码所代表的企业信息与实际的品牌和市场责任主体不一致。例如,当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如果对产品质量或其他方面有疑问,根据条码查询到的企业信息是受托方,而受托方可能只是按照委托方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对于产品的品牌推广、市场销售策略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并不承担主要责任,这就容易造成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出现信息误导,无法快速有效地找到真正的责任主体,同时也使得委托方在品牌管理和市场运营方面失去了对条码这一重要标识的有效控制。
3、委托方与受托方共同注册条码引发的权责不清
在某些情况下,委托方和受托方为了简化手续或出于其他考虑,选择共同注册商品条码。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方式往往容易引发一系列权责不清的问题。如在条码的使用范围、使用期限、信息变更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很容易产生分歧。
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如果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需要对条码所包含的信息进行调整,如产品规格、成分、保质期等信息的变更,委托方和受托方可能会因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而对信息变更的责任和流程产生争议。
此外,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追溯时,双方可能会相互推诿,导致追溯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性。
三、条码使用权限的模糊界定问题
1、条码使用范围约定不明
在食品委托生产合同中,委托方和受托方常常对商品条码的使用范围缺乏明确、细致的约定。
这可能导致受托方在生产过程中,将委托方提供的条码用于超出约定范围的产品上。例如,委托方可能只授权受托方在特定规格、特定口味或特定包装形式的产品上使用条码,但由于合同条款的模糊性,受托方可能将该条码应用于其他类似但未被授权的产品变体上。
这种情况不仅会破坏条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原则,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产生混淆,难以依据条码准确判断产品的合规性和生产来源。
2、条码使用期限界定不清
商品条码的使用期限是其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食品委托生产中,委托方和受托方往往忽略了对条码使用期限的明确界定。
一方面,如果没有规定条码的使用截止日期,可能会出现委托生产关系已经终止,但受托方仍然继续使用原条码生产产品并投放市场的情况。
另一方面,如果对条码使用期限的起始时间规定不明确,也可能导致在新产品尚未正式上市或产品生产尚未完全符合质量标准的情况下,条码就已经被提前使用,从而引发市场上产品信息与实际产品状态不符的混乱局面,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和市场的正常秩序。
3、条码使用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缺失
在食品委托生产过程中,委托方虽然拥有商品条码的所有权,但往往在条码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受托方在生产现场负责条码的印制、粘贴等具体操作环节,如果委托方没有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很难及时发现受托方在条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条码印制质量不合格、条码信息与产品实际信息不一致、条码被滥用或盗用等情况。
而受托方由于自身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可能不会主动对条码使用问题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和纠正。这种监督与管理的缺失,使得条码在使用过程中处于一种相对失控的状态,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质量安全隐患和市场秩序混乱问题,最终损害委托方、受托方以及消费者的多方利益。
四、条码质量瑕疵问题
1、条码符号印制质量不达标
食品包装上的条码符号需要满足一定的印制质量标准,以确保能够被条码扫描设备准确、快速地识读。
然而,在食品委托生产过程中,由于受托方的印刷设备性能差异、印刷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对条码印制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常常会出现条码符号印制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例如,条码的条和空颜色对比度不够,无法清晰区分,导致扫描设备难以准确读取条码信息;条码的尺寸不符合标准规定,条的宽度或空的宽度偏差过大,影响条码的译码准确性;条码符号的清晰度不够,存在模糊、重影或断线等缺陷,使得扫描设备容易出现误读或无法读取的现象。
2、条码数据准确性问题
除了条码符号的印制质量外,条码所包含的数据准确性同样至关重要。
在食品委托生产过程中,由于信息传递环节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人为失误,条码数据准确性问题时有发生。例如,产品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表等关键信息在从委托方传递给受托方,再由受托方录入条码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错误、遗漏或数据更新不及时等情况。
此外,条码数据准确性问题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库存管理、销售数据分析以及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性,使得企业在生产计划制定、市场决策以及质量问题追溯等方面失去准确的数据依据,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五、条码信息的错漏与虚假问题
1、条码信息与食品实际信息不符
在食品委托生产中,有时会出现条码信息与食品实际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委托方提供的产品信息有误,或者受托方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了未经授权的变更,而没有及时更新条码信息。例如,委托方提供的产品配方发生了调整,但未通知受托方修改条码中的成分信息;或者受托方在生产过程中因原材料供应问题对产品的某些成分进行了替换,却未相应地更改条码信息。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无法依据条码信息准确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同时,在市场监管过程中,监管部门也难以依据条码信息对产品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准确判断,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维护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2、虚假标注条码信息
个别不良企业在食品委托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可能会故意虚假标注商品条码信息。例如,将普通产地的食品标注为知名产地的产品,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售价和吸引力;或者夸大产品的营养成分含量、功效等信息,误导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
这种虚假标注行为严重违反了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旦被发现,企业将面临行政处罚,同时还会遭受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和市场声誉的严重受损。
综上,食品委托生产过程中商品条码的使用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从条码注册环节的不规范到使用权限的模糊界定,从条码质量瑕疵到信息的错漏与虚假,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对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委托方和受托方应在委托生产合同中明确详细地约定条码的注册、使用、管理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建立健全条码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条码的印制质量和信息准确性。
只有通过各方的协同合作,才能逐步解决食品委托生产中商品条码使用存在的问题,推动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