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根据市监食协发〔2024〕35号文件关于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通知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为有效管理食品生产中的过敏原,预防因过敏原交叉污染导致消费者健康问题,保障食品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和运输的各个环节。
三、过敏原识别
常见过敏原清单:明确列出常见的食品过敏原,如酪蛋白酸钠、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大豆、小麦、鱼类、贝类、芝麻等,并定期更新。
原辅料检查:每周对每一批次的原辅料进行严格检查,确认是否含有过敏原成分,要求供应商提供详细的成分信息。
四、人员培训
培训内容:开展针对过敏原管理的培训,包括过敏原的种类、危害、识别方法、预防交叉污染的措施等。
培训频率:新员工入职时必须培训,老员工定期复训,确保员工对过敏原管理知识的掌握。
五、生产过程管理
生产线规划:设计生产流程时,尽量将含过敏原产品与非过敏原产品分开生产,若无法分开,则在生产含过敏原产品后,对生产线进行彻底清洁。
设备清洁:制定专门的设备清洁程序,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清洁工具,确保设备在生产不同产品间无过敏原残留。
工器具管理:生产含过敏原产品的工器具应专用,若共用则需在使用后彻底清洗和消毒。
六、储存与运输管理
储存要求:在仓库中划分专门的区域存放含过敏原的原辅料和成品,有明确标识,防止与非过敏原产品混淆。
运输安排:安排专门的运输车辆或在运输过程中对含过敏原产品做好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污染。
七、标签管理
标签审核:对产品标签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过敏原信息准确、清晰地标注在显著位置,符合法规要求。
标签更新:若产品配方发生变化涉及过敏原成分改变,及时更新标签。
八、应急处理
预案制定:制定针对过敏原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产品召回、消费者沟通等措施。
追溯体系: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快速追溯到受影响
九、记录与监控
记录保存:对过敏原管理的相关记录,如培训记录、原辅料检查记录、清洁记录、标签审核记录等妥善保存。
监控措施:定期检查过敏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