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条款
4.4 环境管理体系
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结果,包括提升其环境绩效,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组织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考虑在4.1和4.2中所获得的知识
二、理解实施
(一)过程与体系的关系
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管理体系是“组织用于建立方针,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为实现组织的环境管理的预期结果,包括提升环境绩、履行合规义务、实现环境目标等,需要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包括多个过程,如策划过程、运行过程、监视测量过程等,每个过程可能由多个子过程构成。组织应对这些过程进行策划、控制和实施,以实现期望的结果
(二)管理体系基于 PDCA 模式构成
管理体系的构成基于"策划一实施一检査一改进"(PDCA)管理模式。PDCA 模式体现在标准的各条款中。
组织确定其内外部环境及当前环境状况(见4.1),确定相关方需求和期望(4.2)。组织基于最高管理者的领导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承诺(5.1),建立、实施并保持其环境方针(见5.2),设立组织机构,明确作用和职责,并授予足够的权限。以下条款分别对应了“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活动。
1)策划:
建立一个持续的策划过程(见第6章)使组织能够:
a)确定需控制的风险和机遇(见6.1.1);
b)确定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见6.1.2);
c)确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合规义务(见6.1.3);
d)策划管理重要环境因素、合规义务、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见6.1.4);
e)建立环境目标,并策划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见6.2)。
2)支持和运行: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见第7章,第8章):
a)提供充分的资源(见7.1);
b)对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意识和能力(见7.2和7. 3);
c)建立内部和外部交流的过程(见7.4);
d)创建、保持并控制文件化信息,(见 7.5);
e)策划并控制运行(见8.1);
f)确保做好应急准备和响应(见8.2);
3)检查:
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见第9章):
a)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和测量(见9.1.1);
b)评价合规性状况(见9.1.2);
c)实施定期的内部审核(见9.2);
d)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见9.3);
4)改进:
评审并采取措施改进环境管理体系(见第10章):
a)发现不符合,纠正不符合,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见10.2);
b)识别改进的领域(见10.1);
这一不断进行的过程使组织能够持续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和总体环境绩效
(三)体系与业务过程相融合
环境管理体系应当是一个有机的管理框架,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应融入其各项业务过程中,例如:设计和开发、采购、人力资源、营销和市场等。
对环境管理体系应当进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评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有效引导组织的环境管理。
可行时,组织的各个层次都应当承担实现环境改进的职责。
(四)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是组织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更管理使组织能够持续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组织应当控制计划内与计划外的变更,防止变更的非预期结果对环境管理体系的产生负面影响。
涉及变更管理条款包括:
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见4.4);
环境因素(见6.1.2);
内部信息交流(见7.4.2);
运行控制(见8.1);
内部审核方案(见9.2.2);
管理评审(见9.3)。
(五)体系的建立与推进
组织可依据其经济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来确定环境管理体系改进过程的范围、程度和时间表。
初次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应当从效益明显处入手。例如,把重点放在直接节约成本,或实现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符合性上。
随着环境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可确立程序、方案和技术,以进一步改进环境绩效。
随着环境管理体系的成熟对环境的考虑便可纳入所有的经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