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正文

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4-26
         我国对家蓄生态的研究是近半个世纪的事,它的形成是以普通生态学和畜牧学的迅速发展为基础的。近二、三十年,工厂化养猪在我国崛起,目前,仅年出栏一万头商品猪的猪场就有2000多家,这使得我们不能不重视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的生态学问题,本文提出集约化养猪生态学的概念与同行们商榷。 

   1.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的特点 

   集约化养猪是指猪群高度集中和密集饲养以达到节省建筑面积、节省环境控制的能源和节省人工的一种现代化、工厂化养猪方法。 

   集约化养猪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它是家禽生态学的重要内容。集约化养猪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商业利润;经营的方式是专业化、商业化;它的生产规模大,通常以年产一万头商品猪为一条生产线;它需要依靠畜牧服务行业的支持;饲养的是瘦肉型猪;饲养标准化,采用全价配合饲料;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特别是由于采用人工控制环境使之与传统养猪生态系统截然不同。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与环境、猪与猪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用以指导养猪生产。 

   2. 集约化养猪的环境生态。 

   动物与其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协调一致,才能正常的生产发育和繁殖后代。集约化养猪由于人工控制环境并实行'全进全出'式的流水式的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下,其生产效率定比传统养猪有很大的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生态平衡。 

   集约化养猪根据养猪生产的配种、怀孕、分娩、哺乳、育成和育肥等六大环节组成一条生产线进行流水式的生产。'全进全出'使一栋猪舍内上一批家禽与下一批家禽间没有接触,也使得上一批家禽所有的相关微生物,因为家禽的移出,在禽舍经过消毒后而减到最少,下一批家禽不一易感染上一批家禽的疾病,提高了动物饲养效益 

   及减少使用药物过多而造成体内药物的残留问题。 

   在集约化猪场中,生产母猪一般采用单体限位饲养,限位栏为金属结构,每头所占猪栏面积约为1.26平方米。 

   这种猪栏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少;便于观察母猪发情和及时进行配种;母猪按配种时间集中在一区内饲养。便于根据怀孕期长短合理饲喂,方便操作;母猪不争食。不打架,减少机械性流产。这种猪栏的缺点是:建造成本高;母猪缺乏运动,会影响延迟发情和利用年限;需要有周密的生产计划和细致的管理相配合。 

   工厂化猪场一般将临产母猪集中在分娩舍内分娩和哺乳,集中分娩有利于做好接产工作和哺乳仔猪的护理,而且可以节约劳动力。分娩栏为金属结构,中间部分为哺乳母猪限位区,两侧为仔猪活动区,分娩栏一般设计每头占3.74平方米(含仔猪活动区)。仔猪活动区一侧常设保温箱,下铺电热保温板和上挂红外线灯泡或在仔猪休息的 

   地下安装水管,由锅炉或电热水器提供的热水(一般为60 ℃ 

   )在管道中循环流动,以达到保温的目的。母猪和仔猪要求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母猪适宜的温度为15--20℃。为了防止热应激。台湾的一些猪场还在猪哺乳母猪限位区的地下安装供应冷气的管道,达到降温的目的。但是,初生仔猪的保温则很重要,1--7日龄保温箱的适宜温度为32--28℃ 

   ,8--30日龄为28--25℃ 。寒冷是仔猪的大敌,尤其最初几天最为重要。 

   小猪断奶后转入保育猪舍,常见为全金属结构高床(距地面约20--30厘米 )全漏缝地板的保育栏,保育栏的育成猪每头占有猪栏0.30平方米 

   。体重达20千克时转入生长猪舍,此时每头占用猪栏面积为0.50平方米 

   。体重达60千克时转入肥育猪舍。养至95--100千克时出售,育肥猪每头占用猪栏面积为0.70--0.90平方米。 

   3--5周龄早期短奶仔猪猪舍温度最好保持20--25℃ 

   ,相对湿度50%--80%,低温高湿不但生长缓慢,而且易引起腹泻,造成损失。中猪及育肥猪的 适宜温度为 18--20℃,相对温度为 

   75%--8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猪的肥育效果。相对湿度达90%以上,猪增重减慢,饲料利用率降低。公猪舍应保持13--22℃,适宜相对温度为60%--80%。集约化养猪由于饲养密度大,一栋猪舍通常养猪500--1000头,因此预防夏季热应激就很重要。猪的一生所需的温度是由高到低的,从出生时的30℃ 

   左右降至成年时13 ℃ 左右,传统养猪是无法满足猪对温度的要求的。 

   气流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也有很大影响。 

   从美国三德设备公司引如我国的工厂化养猪设备,抽风机是定时,定温自动控制开关的。肥育猪舍的卷帘也是定温自动控制慢慢升降的,突然的升降都会影响猪的健康。当低温时突发高风速就易引起猪的感冒、腹泻、关节炎;低温、低湿、高风速则易引起猪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更增加小猪下痢的发病率。超密度的饲养,舍内水汽和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在舍内过多积存也会使猪生产力下降,发病率、死亡率升高。 

   现代化养猪工厂,舍内机械产生的噪音也会引起猪的不安,如风机、清粪机械、加料,赶猪走动发生的声音。猪对重复的噪音能很快适应,但突然的噪音对食欲、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都有影响,甚至引起母猪流产、早产现象。 

   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咬尾现象比较普遍,引起猪咬尾的原因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如饲养密度大,环境卫生差,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贼风侵袭,光照过强都会引发咬尾。 

   此外日粮营养不良,采食不均,,同一栏的猪体重相差悬殊,猪患贫血,寄生虫也会发生攻击别的猪,发生咬尾现象。这就是在密集饲养的生态条件下,猪与猪挤在一起所出现的不良现象。为此,一般在出生当天就给仔猪断尾。 

   根据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在密集的饲养条件下,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发挥猪的生产力,是集约化养猪环境生态的一大优点。 

   3.集约化养猪的营养生态 

   集约化养猪生态营养学是以最小的饲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多质好的猪肉为目的,研究环境(饲料库)一猪(基因库)--肉产品(产品库)三因素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平衡,满足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生态环境。 

   集约化养猪与传统养猪不同,除了栏舍建筑的高投入以外,还表现在饲养的利用上,集约化养猪的饲料开支往往占总的80%左右。 

   出于追求生产快,出栏率高,以减轻每生产一头商品猪所负担的栏舍折旧费,它在饲料利用上,主要以玉米、豆粕、小麦麸等精料为主,不再使用粗粮,由于饲养头数多,一般也不用青饲料。因此就要由添加剂预混料其营养不足,除了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及油和蛋白质及含氮营养物质等营养类饲料添加剂外,通常还要加入生产促进剂、饲料保藏剂和驱虫保健剂等非营养类的饲料添加剂,用以完善饲料营养全价性,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适口性,保健防病,促进生产和减少饲料加工及贮藏中养分损失,这就大大增加了猪的饲养成本,而集约化养猪营养需要量提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品种 

   优良品种其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需要优质全价饲料。集约化猪场饲养的猪品种瘦肉率高、生长快、体型大,它比地方猪种及其杂种的营养需要就要增加。 

   3.2 生长水平的提高 现代养猪力图以最少的饲料投入换取最多 

   的猪肉。动物营养科学的进步,有可能使料肉比大大提高。深圳光明农场合营猪场105头30--90千克杜洛克、斯格商品猪委托广东省种猪测定中心测定,平均日增重882克,饲料转化率2.55。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高营养的预备混合剂是分不开的。在广东,一些工厂化猪场,出栏一头商品猪,所用添加剂预备混合料的价值约在30元左右,这相当于30千克玉米的价值。 

   3.3 密集饲养环境的要求 

   由于猪群密集,热应激和通风不良的影响和临床疾病发病率增加,使猪对诸如维生素C等具有抗应激作用的维生素需要量增加。为了提高猪的免疫力,也要增加维生素A、E的供给。同时,由于采用金属或水泥制的漏缝地板、猪断绝了来自土壤的某些营养物质,而必需从饲料中得到补充,很多工厂化猪舍不见阳光,缺乏紫外线照射,皮肤含成维生素D的 

   能 力减弱,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影响骨骼发育,因此工厂化猪场对维生素D和钙、磷的需要也增加。 

   3.4仔猪早期断奶的需要 

   由于提早断奶能提高母猪繁殖力,提高分娩猪舍及设备的利用率,可降低生产一头育成猪的产栏设备的分摊成本。一般集约化猪场多实行21--28天断奶,从而提高了仔猪对营养的需求,日粮中常添加乳清粉,喷雾血浆蛋白粉,卵磷脂棕榈油及菌体蛋白粉等。 

   3.5 饲料加工的影响 饲料加工调制的工艺常影响维生素的活性。 

   在混合粉料制颗粒过程中,加热就会破坏维生素的活性;维生素A、B1、B6、K3和叶酸与微量元素添加剂直接混合时,其效价将会降低;氯化胆碱与多种维生素之间都有被碱性较强的胆碱所破坏的可能,饲料贮存也可使维生素损失,因此,在预混中往往比饲养标准成倍增加维生素的用量,以补充在饲料加工、贮藏时损失的部分。近年,西欧国家推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液态喂猪设备,在喂猪时,维生素、微量元素、药物等准确称量后。通过不同的管道与基本饲料混合,拌匀加水混喂,就要避免维生素活性被破坏的缺点。 

   由于集约化养猪广泛使用饲料添加剂,生产环保肉产品就极为重要,以免为了促进猪的生长和提高瘦肉率而使用一些禁用的药物或激素,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饲料--家禽--人类的三元生态关系将是未来家蓄生态学和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 集约化养猪的疫病生态 

   研究集约化养猪的疫病生态,目的在于了解在密集饲养条件下,猪的疫病的发生,发展、发病率和发病强度的关键因子,以便根据工厂化猪场的环境条件和疫病流行的规律设法消除或控制这些因子,达到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控制疫病的发展的目的。 

   工厂化养猪利润的有无,兽医起着决定性作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养猪业以户养为主,品种 

   以地方品种为主,集体养猪不多,猪的疾病主要是三大传染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常见病还有猪喘气病、仔猪白痢、蛔虫病、肝片吸虫病、食盐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十多种。进入八十、九十年代,由于饲养的猪品种从土种向培育品种转变,多渠道地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密集的工厂化养猪均使得猪的疫病流行表现出新的特点。 

   4.1 集约化猪场猪病流行的特点 

   4.1.1新的猪病增加:据南京农业大学(1986)介绍,大中型猪场有32种传染病。蔡宝祥等(1997)介绍有40种传染病。宣长和等主编的《猪病学》(1996)介绍的猪病多达129种。新增加的猪病主要有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痢疾、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母乳无乳综合症、梭菌性肠炎等。 

   4.1.2 老疫病仍在流行:如已控制的水泡病、猪瘟又重新抬头。 4.1.3 

   毒株变异而出现非典型疫病,使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如非典型猪瘟,这些疾病易引起误诊和免疫失败,造成经济损失。 

   4.1.4耐药性菌株增加:这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有关,使很多细菌产生耐药性,常使防治失败。 

   4.1.5条件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如大肠杆菌引起的水肿病、红白痢目前较为普遍。 

   4.1.6多病因混合感染:猪发生的传染病, 

   很少是单一因素,如猪的呼吸道病,通常是猪喘气病、猪肺疫、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混合感染。猪瘟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猪瘟与伪狂犬病,猪气喘病与巴氏杆菌、放线杆菌混合感染等。 

   4.1.7 

   中毒性疫病,特别是饲料或药物中毒增多。如玉米赤霉稀酮(F--2毒素)中毒、添加磷酸氢钙引起的氟中毒,添加过量痢菌净、硫酸新霉素等药物引起的中毒也时有发生。 

   4.18 饲养方式和环境条件对某些疾病的影响。如使用限位饲养引起营养缺乏症,漏缝地板建造不合理引起的肢蹄病、阴道炎、关节炎等。 

   4.2集约化猪场兽医防疫的新观点 针对上述新出现的情况,猪场兽医防疫应树立的几个观点: 

   4.2.1必须树立自繁自养的观点,自行培育后备猪,尽量减少引进种猪,防止新的疫病传入。 

   4.2.2必须树立预防为主观点,由临床兽医学向预防兽医学转变,由被动防疫转为主动防疫,采取'全进全出'制,切实做好隔离饲养消毒、免疫接种等各项措施严格、有序,能有效控制和消灭场内已有源。 

   4.2.3 

   必须树立群体保健观点,制订猪群健康标准及经济、技术指标、每天检查猪群体况、毛色、粪便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通过饲料途径整群全面预防的原则,是集约化猪场兽医应牢记的预防猪病的原则。 

   4.2.4必须树立猪病发生的多病因观点,重点研究猪传染病的病原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免疫与发病机理。诊治疫病,不仅要查明致病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原,还应了解外界环境、营养水平、管理条件、应激因素、免疫状况等与疫病发生有关联的各种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4.2.5必须树立系统论的观点,养猪生产是一个大系统,疾病的发生常与饲料营养、繁育技术、管理方法、生产责任制等多种因素有关。要杜绝疫病的发生,必须从养猪生产系统中、找出薄弱环节,治疗仅是应急措施,不能根治,执行兽医措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及人力的安排是否合理。 

   4.2.6 

   必须树立多学科共同协作的观点,畜牧、兽医、环境生态、机械设备、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生产系统进行优化决策,不断完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养猪生产顺利发展。 

   4.3控制工厂化猪场疫病流行的措施 

   为了保障猪群健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3.1选好场址 

   猪场四周最好为农田、鱼塘、果园或山林,以一条年生产万头猪生产线为一个单元,如猪场规模很大,二条生产线之间应相隔1千米。在猪场布局上,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应设防疫墙、防疫沟、防疫林带,并设工作人员的洗澡更衣室和进场消毒设备。 

   4.3.2建场时,同一生产线的600头种猪在2个月内应来源相同。若来源不同,则其微生物体系不同,在密集饲养条件下,往往容易发病。如因更新血缘,要从无疫区(场) 

   购入,在场外隔离2个月,经兽医观察、检验认为健康无病的种猪方可引入生产群。必要时可以STF(无特定病原)猪的培育方法引进健康种猪。北京市SPF猪育种管理中心从1992年已向全国12个省市出售2500头SPF猪。广东的一些大型猪场甚至从美国购买猪精液进行人工受精,以代替引进种猪,这些做法都可以减少疫病发生。 

   4.3.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做到头头免疫,防止免疫空白,要保证全场猪常年处于有效期内,并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4.3.4严格执行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工作:实行'全进全出'是防治传染病的有力措施。对不同猪舍要制订出消毒程序,包括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剂的选择及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工作应形成制度。 

   4.3.5 

   提高检疫技术,开展疫病普查:目前多用霉标测定仪检测猪瘟、一、五号病抗体。要提高检疫技术,使检疫方法逐步达到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廉价和自动化要求,采取以检疫、诊断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是必由之路。通过疫病普查防止传染源进入市场流通渠道。广东省种猪场检收时,由省兽医防疫站检七种病:猪瘟、布氏杆菌、一号病、五号病、霉形体、萎缩性鼻炎、密螺旋体病结果都是阴性的,才发给种猪场证明。 

   4.3.6疫病监测预报:很多工厂化猪场的兽医已改变'有病就治,无病无事'的状况,分析季节疫病流行规律,制定预报预测图表,早期采取措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农机学会机械化养猪协会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每月向会员单位发布'防疫简报',指出猪病流行情况,新发现疾病的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方法,新药的使用方法,及时提出对兽医工作指导性意见,对工厂化猪场的防疫工作起到很好的效果。 

   4.37 

   早期隔离断奶:仔猪一般在15--21天断奶,断奶后仔猪与母猪分隔饲养,距离在1000米以上。优点为:仔猪尽早地与母猪所带的病原隔离,有利控制疾病。 

   4.38 

   部分减群:当猪群呼吸道及其他慢性疫病较严重时,可采用此法。即出售部分仔猪或全部清除保育舍仔猪,并进行彻底清洗和三次消毒,空栏二周后才重新进猪,本法对控制呼吸道病和其他慢性病等有效。 

   4.39 

   控制疫病扩散:在发生疫病或受疫情威胁时,及时宣布自卫封锁,隔离病猪舍,淘汰处理病猪,并采取紧急防疫措施。在舍内严禁解剖病死猪,应在尸体火化处理间内剖检死猪。一旦发生传染病,场内各类猪禁止出场,防止疫源扩散,以达到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 

   5. 集约化养猪的粪便生态 

   工厂化猪场多建在大城市附近,由于饲养猪的头数多,粪便集中,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近郊农民不再视粪为宝,加上粪便常年处出产,而农田使用却有季节性,以致需求 

   过剩,致使粪便大量堆积,若运到农田施用,花费不少,污水流入河中,又会被环保部门惩处。若对污水加以处理,又要花费设备投资和消耗能源。在此,我国传统养猪农牧结合的优越性就更加突出显现。 

   由于猪采食饲料类型不同(青料型或精料型)、饲喂方法(干喂或湿喂)、清粪方法(水冲法或干粪收集)、季节不同(冬季或夏季)等因素的影响,猪的排粪量有很大出入,现列举一些资料供参考,据原苏联资料介绍,年产10万头猪 

   的综合企业,每日粪尿排污量为300吨,每小时向空气中排放56千克以上的氨和15--20千克的粉尘,在距离猪舍80米空气中的细菌足以构成疾病传播的危险(家禽粪便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根据我国资料介绍,年产万头猪场每天排出粪便20吨,日排污水100--50立方米 

   。李焕烈报道,每头大猪 

   每天排粪3千克,污水10千克。猪粪是农家的优质肥料,一头肥猪可产粪肥1.7吨,共含氮7.6千克,磷2.3千克,钾6千克,可上3亩地,氮素不足可用化肥补充(张永泰、高效养猪大全,中国农业出版社)。猪粪尿的化学成分见表1 

   表1 粪尿的化学成分项目 水分 有机质 N P2O5 K2O 猪粪 82 15.0 0.56 0.40 0.44 

   猪尿 962.5 0.310.12 0.94 

   猪粪施到土壤中,在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使土壤中的氨和铵盐转化成硝酸盐,此即硝化作用,硝酸盐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氨基酸,氨基酸又分解为氨、二氧化碳和水。 

   这些物质在土壤中可被植物再利用,也可能留在腐殖质中被雨水淋洗,随着河流进入海洋,为水体生态系统所利用。在一个农牧结合的良好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能保持良好的平衡。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类固定在机体内,供给作物生长。动物采食植物性饲料后,通过粪尿排泄回到土壤,使生态系统保持动态的氮平衡。 

   猪场的污水若未经处理流入江河中,能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孳生,堵塞江河,污染水环境,导致水质缺氧、缺光、严重时,使水生生物大批死亡,最后藻类也因缺氧而不能生存,致使水质发黑发臭。这种因'富营养化'造成的水质恶化,往往难以净华,难以恢复,其害无穷。 

   在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型畜牧场所在地也出现'蓄产公害'。公害是指伴随环境污染和破坏而产生的社会性灾害。'畜产公害'是指家蓄排出的粪便、污水、并由此产生的恶臭、孳生生蚊蝇和害虫以及蓄舍产生的噪音。从而使猪场周围的居民群起而攻之,最后迫使猪场不得不外迁到远离居民区的地方。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家蓄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而且也关系到生态平衡、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持续农业、绿色食品生产等重大问题。 

   要把猪场的粪便和污水处理好,必须做到无害化,不产生二次污染:变废为宝,便于利用:实行农牧结合,有利生态平衡;节约投资和能源,经济合理,便于推广。这都与畜牧场的生产规模、布局 

   、清粪工艺、排污标准有关。 

   我国的工厂化猪场已积累丰富的污水处理经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创办于1975年的广东四会市下布猪场,年产12000头肉猪,种植水果14平方毫米,鱼塘1.2平方毫米,它们采取'养猪--沼气--种植(鱼)业'结合,以大办沼气为纽带,农牧结合,彻底解决了全场职工的生活能源问题,保护了山林、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有利于防疫工作。利用沼气发电、沼液养鱼、种果、种西洋菜合计收入一年就节支了9万元,创下农牧结合的先进典型,至今已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到场参观考察。 

   年产2万头商品猪的北京市东郊农场苇沟猪场采用粪便综合利用办法,同样收到良好效果。该场综合利用的办法是:利用沼液渣养鱼:利用沼液养蚯蚓--喂鸡;利用沼液、沼渣制有机复合肥;利用沼液、沼渣作肥料。培育中药和花卉,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可见,集约化养猪粪便处理大有作为。 

   本文仅从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常见的环境、营养、疾病、粪便出现的生态问题作一些浅论,目的是抛砖引玉。 

   有关集约化养猪的生态系统,生态育种(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培育出适合集约化饲养的猪种);环境因素对猪的健康、生产力、繁殖力、肉品质的影响;集约化养猪与大气污染的生态关系(猪舍臭气产生的控制,猪舍周围空气污染指数及细菌数的测定);集约化养猪与其他生物(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蚊蝇和老鼠等)的生态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36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