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工厂化养殖鲆鲽常见疾病及预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9  来源:水产前沿
核心提示: 本文阐述了鲆鲽类工厂化健康养殖常见疾病与预防措施,旨在帮助养殖业户实现健康养殖,少用药甚至不用药,养出绿色无公害、安全合
 

    本文阐述了鲆鲽类工厂化健康养殖常见疾病与预防措施,旨在帮助养殖业户实现健康养殖,少用药甚至不用药,养出绿色无公害、安全合格可销售的名贵鲆鲽类商品鱼

    鲆鲽类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特色海水养殖产业,养殖年产量近10万吨,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是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一项支柱产业。

    但是由于产业发展时间短,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存在突出的问题是养殖疾病增多、用药不规范、甚至滥用违禁药物等,以至于出现不合格商品鱼上市的现象。由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鲆鲽类生产与销售的瓶颈。

一、病毒性疾病

    1、红体病

    病因:病原为虹彩病毒,通常因摄食带有该病毒的饵料鱼致感染发病。

    症状:病鱼鳃丝贫血,呈灰暗色;鳍基部肌肉组织和脊椎骨沿线组织出现淤血,严重者整个身体呈现皮下弥漫性出血而发红;血液稀薄,凝固性差,胃肠壁呈点状出血;摄食力减弱、活力下降、呼吸困难、散群分布。感染初期死亡较少,但出现明显症状后很快死亡,属亚急性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以秋冬季(8-12月份)水温在18℃左右为高发季节,从苗期、养成期到亲鱼培育期都有发生,流行范围遍布整个北方沿海养殖区域,累积死亡率较高。

    预防措施:避免投喂冰冻或不新鲜杂鱼,以防将病毒和其它病原引入养殖系统。一旦发现病鱼,应及时将其隔离。死鱼应掩埋或者焚烧销毁,并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等对养殖系统进行全面消毒。

    2、皮疣症

    病因:病原为一种二十面体的病毒,直径300nm左右,主要通过养殖池水传染。

    症状:鱼体背部出现数个大小不一的疣状突起,周围皮肤变为白色。初期疣状突起小而白,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变大并溃烂出血。患病鱼普遍体质较差,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慢,但较少出现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发生于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一般感染率不高,个别养殖池的感染率可达50%,较少出现死亡。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苗种进行养殖,养殖场内定期消毒。该病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个别患病鱼症状可慢慢消失而自愈。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现病鱼应及时将其隔离以防相互传染。

二、细菌性疾病

    1、烂鳍症

    病因:多因鱼体捕捞、运输擦伤后,伤口处感染鳗弧菌而发病。

    症状:发病时病鱼的背鳍、臀鳍、胸鳍、尾鳍先变浊白,1-2天后逐渐充血发红直至溃烂。严重时,鳍部组织可完全烂掉而出现缺损,躯干部肌肉组织也由于大量充血呈紫红色。个别患病鱼会出现吻部发红及溃疡现象。病鱼从鳍呈现浊白到溃烂乃至死亡仅需3-4天,属急性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多发生于苗期和养成初期,以体长20cm以下幼鱼最为常见,传播极快,死亡率可达80%-90%

    预防措施:降低养殖密度,提高抗病力,以减少发病机会;加强吸污,加大换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洁和良好的水质;适时分池,细心操作和搬运,防止鱼体擦伤;发现病鱼应尽快隔离,对死鱼作掩埋或焚烧处理。

    2、腹水病

    病因:病原为鲨鱼弧菌,多因摄食携带病原菌的不洁饵料致发病。

    症状:患病鱼腹部隆起,解剖腹腔后发现肠胃中或腹腔内有大量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严重时病鱼全身弥散性充血呈暗红色,肛门红肿、有时凸出。发病鱼内脏团各个器官也常常发生病变,如肝脏萎缩,呈土黄色或白色,有时还大量充血;心脏和脾脏变成暗红色。

    流行情况:此病在鲆鲽类的苗期和养成期均可发生,属常见疾病,其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常导致大规模死亡。

    预防措施: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卫生管理,保障养殖用水清洁,选择新鲜无污染饵料,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定期对养殖车间和工具消毒;及时隔离病鱼以防止相互传染。

    3、肠炎症

    病因:主要由溶藻胶弧菌感染引起,病原菌能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引起消化道发炎而导致上述明显病变。

    症状:病鱼体色变暗,腹部下凹;不摄食或吞食后吐出;挤压腹部可见白便从肛门流出,有时肛门处拖带粘稠的黄白色粪便,发病时池底经常会发现黄白色条状物。解剖病鱼后可见肠壁发炎,内部有大量稀状或稠状黄白色物质;胆液稀薄呈浅绿色,肝脏明显充血,整个内脏团萎缩。

    流行情况:该病常见于育苗期和养成期,其感染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能引起长期性慢性死亡,养殖生产中多与腹水病并发。

    预防措施:加强吸污和换水,及时清除池底白便和有机污物;避免投喂不新鲜饵料;池底较脏时,进行倒池或使用益生菌促使池中有机物分解,保持养殖环境清洁。

    4、疥疮病

    病因:由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而致。

    症状:发病初期,鱼背部出现局部性红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中间产生黄色脓状物,最后表皮出现黄白色、圆形溃疡性伤口。溃疡伤口多集中在鱼的躯干部肌肉厚实的地方,可形成深窝;严重时伤口可洞穿整个鱼体,伤口处充满脓状物和大量细菌。内脏团一般无明显的变化。病鱼活力下降,摄食较差。

    流行情况:该病的感染率不高,可导致病鱼发生慢性死亡。

    预防措施:加强常规管理,诸如换水、吸污和卫生操作等,防止出现残饵,保持良好水质;适时分池,调整养殖密度;当发现病症时,及时隔离伤口明显的病鱼。

    5、凸眼症

    病因:由一种肠球菌属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鱼的单眼或双眼凸起,眼周组织浮肿呈淡红色;眼部正下位的腹面区域也常出现红肿。严重时眼球爆裂,导致病鱼失明,最后无法摄食而死亡。

    流行情况:从苗期、养成期到亲鱼培育期均有发生,但以养成期感染率相对较高。该病一般表现为慢性死亡,但发病周期较长。

    预防措施:避免投喂不新鲜小杂鱼,加强水质管理和卫生操作;及时隔离病鱼,以防止相互传染。

    6、脾肾白浊病

    病因:病原为迟钝爱德华氏菌,可通过饵料、池水等多种渠道传播。

    症状:该病俗称“阴阳鱼”或“两截鱼”,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情况。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下颌、鳃盖、鳍基部以及腹面充血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在鳍基部、腹部肌肉、肛门附近等部位常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者出血处形成脓状肿起,直至最后破裂而流出大量脓液。解剖发现病鱼鳃贫血,部分病鱼有腹水;整个肾脏异常肿大并发生多处溃疡性坏死,严重者可合并成大的病灶而使整个肾脏呈灰白色;大部分病鱼肝脏弥散性出血,腹腔膜和肠壁也发炎充血;部分病鱼脾脏肿大,失血呈粉红色。

    慢性感染的病鱼典型特征是身体后半部体色发黑,前半部体色基本正常呈现典型的“两截”现象。发病开始时,病鱼尾端趋黑,接着黑色面积由尾端向头部推进,一般到腹腔部位时病鱼发生死亡。有的病鱼鳃丝出现白色的膨大结节并发生糜烂;解剖腹腔发现肾脏异常膨大而凸出到腹腔中。病变较轻的肾脏表面出现数个灰白色的黍粒状结节;病变较重的整个肾脏发生膨大,质地变硬似干酪状。部分病鱼的脾脏病变表现如同肾脏,有膨大、发白、变硬并伴有肠炎现象。

    流行情况:该病可常年发生,体长10-20cm的养成期鲆鲽类容易感染。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养殖场的病鱼表现为慢性感染,其死亡率在10%以下;而急性感染可达到30%-40%的死亡率,甚至90%以上。

    预防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饲料新鲜无污染。

三、寄生虫病

    1、盾纤毛虫病

    病因:主要为蟹栖异阿脑虫,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养殖系统而导致发病。

    症状:感染初期病鱼体表出现白斑、粘液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处组织出现红肿,有柔软浮肿感,严重时鱼的躯干部皮肤也会出现病灶,直至溃烂、出血。患病鱼一般体色变暗,活力减弱,摄食量降低,生长减慢;在养殖池中散群,时常出现打转游动现象。纤毛虫可感染大部分包括脑组织在内的内脏器官。

    流行情况:该病在苗期、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均可发生。此病传染快,发病率高,可引起大规模死亡。鲆鲽类鳃丝、鳃盖膜、眼周和鳍部组织为盾纤毛虫的易感区域。

    预防措施:养殖、育苗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或消毒处理,避免虫体随水带入养殖系统;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清除有机碎屑,以保持池底、水体清洁;保持合理的培苗密度,增加换水量;及时隔离病鱼,销毁死鱼;养殖池和养殖工具定期消毒。

    2、鞭毛虫病

    病因:病原为漂游鱼波豆虫,一般因使用不清洁或未经处理的携带有病原的养殖水源而发病。

    症状:感染初期,体表出现多处不规则状的小面积白色斑块,1-2天内可遍及全身。鳃丝及白斑处有大量粘液和寄生虫体。病鱼食欲差,消瘦,游泳迟钝。

    流行情况:该病多见于养成期,在高温期发作。传染极快,1-2天内可导致整池鱼大部分致死,属急性死亡。

    预防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无污染。一旦发现病鱼,应尽快加冰或采取其它措施降低池水温度,降低鞭毛虫繁殖速度和疾病蔓延;可使用硫酸铜0.5ppm和硫酸亚铁0.25ppm全池泼洒,或驱虫散20-30ppm药浴3h,连续3-5天。

    鲆鲽类工厂化健康养殖“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非常重要,由于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鲆鲽类的疾病主要来自于捕捉、搬运时机械损伤,鱼之间相互撕咬,水质不良、营养障碍等因素而诱发的。如果加强饲养管理,切断水体和病原的传播,在鲆鲽类的工厂化健康养殖过程中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

 

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梁友 王印庚

   博兴县水产局 刘志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倪琦 张宇雷

编辑:foodnews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5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9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