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石斑鱼养成技术及其病害防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18
核心提示: 石斑鱼养殖因其利润空间大成为养殖热门品种,但养殖技术要求较高,饵料、管理与病害防治都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一、养殖模式
 
    石斑鱼养殖因其利润空间大成为养殖热门品种,但养殖技术要求较高,饵料、管理与病害防治都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养殖模式
 
    海水石斑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有3种: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1、网箱养殖
 
    放养密度大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在石斑鱼养殖中占据主要地位。依规格、设置位置不同又分近岸和深水网箱养殖。近岸网箱由于盲目无序扩大规模,造成污染较大病害频发,因水质的不可控防治效果不佳,养殖效益和数量都在逐年下滑。深水网箱设置于离岸较远的海区,水交换能力强,水质较好病害少。但深水养殖规模大,投资门槛很高,目前宜养品种不多,石斑鱼仍处试养阶段,很多相关配套技术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
 
2、池塘养殖
 
    因底部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分解消化,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强,对病虫害防治的用药效果优于网箱养殖,但池塘放养密度产量较低。2000年后南方沿海很多虾塘被改建养殖经济效益更高的石斑鱼,是目前我国石斑鱼主要养殖模式。
 
3、工厂化养殖
 
    以现代高科技设备及先进的工艺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环境条件监控手段为养殖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依靠各种设施装备及其相关技术,人为地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甚至创建优于养殖鱼类其原栖息地的超自然生态水环境的养殖技术。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工厂化养殖确保石斑鱼健康,不受药残污染,按计划定时定量满足市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
 
二、养成技术
 
1、养殖设施
 
1.1网箱养殖
 
    网箱由箱体、框架、浮体、沉子、网衣和固定装置等组成,为浮动式结构。网衣用聚乙烯线编结,无节光滑,不伤鱼体;网目的规格,以鱼体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在10~60mm;网箱的形状较多采用正方或长方形,规格有2.5×2.5×2.5m、3×3×3m、5×5×5m、10×10×8m等;框架与浮子也合称浮架,框架用木材、毛竹、钢管、塑料等材料做成;浮体用塑料桶、泡沫塑料或木板等作浮子及框架固定网箱,网箱4个底角外边挂5~10kg石块或沙袋作沉子,使网箱在水中充分展开,根据海水流向及风浪大小进行排列,最好呈“品”字形。
 
1.2池塘养殖
 
    可利用对虾高位池或在中、上潮带挖地建池而成,面积2~l0亩,水深1.5~2.0m。底质以沙质、沙泥质为好,硬泥底或水泥池次之。海水无污染,透明度高,进排水方便。鱼池经暴晒清淤后,施放生石灰50kg/亩,并在池底铺设些乱石或投放有穿孔的废旧轮胎、瓦块水筒等,营造石斑鱼喜钻洞的习性。平均每1亩设置一台水车式或叶轮式增氧机,以便促进上下水体交换及造成水流。
 
1.3工厂化养殖
 
    基本单元养鱼车间用混凝土、水泥砖瓦砌成,屋顶为钢架结构覆盖玻璃钢瓦或帆布并遮光,主要配备进排水、充气、调温、控光、配电设施等。鱼池为方形抹角或圆形、椭圆形水泥池,面积40~60 m2,平均池深1m左右。池底向中心倾斜5%,排水口设置于池底部中央。周边进水,中间排水,排水口末端设阀门及活动摇臂器控制水位。养殖用水为自然海水或地下海水,水质条件要求:水温20~28℃,盐度15~30‰,pH值7.8~8.3,DO≥5mg/L,NH4+≤0.2mg/L。
 
2、养殖密度
 
    石斑鱼在养殖期间可进行分级饲养管理,放养密度随其生长由高至低,保持网箱养殖10kg/m3,池塘养殖1000~2000kg/亩,工厂化养殖25~50kg/m3。
 
3、投喂方法
 
3.1饵料选择
 
    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主要喂鲜度较高的小杂鱼,亦可投配合饲料。最佳投饵方式是鱼苗期先喂动物饵料,逐渐驯化配合饲料。有规模的养殖场可自制软颗粒全价料,其适口性好,按实际需求配比营养药物等更均衡,提高饲料利用率。
 
3.2投喂技术
 
    ①石斑鱼不吃沉底的食物,水温25℃消化速度约20~24h。一般视石斑鱼的摄食状态决定投饲量,抢食凶多投,抢食差少投或不投。
    ②每次投喂时分批缓慢遍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后再喂下一批,直至喂饱不抢食为止,决不可将饲料一次倾倒入水体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
    ③投饵要讲究定点、定时及定量原则,池塘养成还应搭设饲料台,以提高利用率和便于清理残料,保持水质良好。
 
4、管理措施
 
4.1网箱养殖
 
    随着鱼的生长分箱疏苗,控制密度。及时更换不同网目规格的网箱,操作原则是网眼加大但不逃鱼,保持箱内的养殖环境水质新鲜畅通,减少鱼病发生。
 
    每周至少定期检查1次,主要看网箱有无漏洞或破损。在台风季节来临,采取不定期检查网箱框架的牢固程度,加固铁锚和缆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2池塘养殖
 
    石斑鱼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很敏感,养殖适宜水温20~33℃,适盐范围较广15~35‰,pH值7.8~8.6,DO≥5mg/L,要求日变化幅度不宜过大。最好10d左右大换水1次,1~2个月倒池清池1次。若放养密度大水交换差,容易发生缺氧浮头,应及时采取机械抽水或增氧。要经常巡塘,观测检查鱼的生长摄食、活动体色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池塘水质以鲜绿、黄绿或黄褐色为好,15~20d使用一次EM生物活性细菌,降解进入水体中的残饵粪便等,减少有机耗氧,稳定pH值和水色,增氧机一般每天在晴朗的下午14时启动进行水体交换。
 
4.3工厂化养殖
 
    根据鱼苗生长逐渐加大水交换量:全长10~20cm,日流水6个量程;全长 20~30cm,日流水8个量程;全长30cm以上,日流水10个量程。
 
    每次投喂完拔起池外排污立管,池底积存的残饵、粪便等污物随迅速下降的水位和高速旋转的水流排出池外,同时清刷池壁、充气管和气石上黏着的污物。
 
    随着苗种的生长,小规格期15~20d倒池分选一次,大规格期则25~30d。分苗倒池前停食一天,使鱼处于空腹状态,操作应谨慎,避免鱼体受伤。
 
5、疾病防治
 
    同其它鱼类相似,石斑鱼常见病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三大类。
 
5.1病毒病
 
    病鱼腹部肿大厌食,上浮于水面螺旋状或旋转游动,或腹部朝上漂浮难于下沉。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主要靠全面综合预防,具体措施:
    ①实行严格检疫, 选择健康、无病毒的苗种养成;
    ②使用无污染,不带病毒的水源;
    ③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
    ④加强投喂管理,提高饵料质量,在饵料中添加药物和维生素增加鱼的免疫力;
    ⑤防止二次感染,治疗并发症;⑥对发病的鱼彻底销毁。
 
5.1.1神经坏死病毒
 
    多发生于石斑鱼苗种培育和标粗阶段,患病鱼初期无明显症状,逐渐反应迟钝活力差,厌食离群。随着病情发展,腹部膨大亮白并朝上浮于水面,螺旋或倾斜游泳。患病后期,病鱼脑组织红肿,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充血,3-5d后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NNV属于急性死亡。大鱼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NNV导致的神经坏死病主要使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特别是脑和视网膜出现严重的坏死、空泡化。
 
5.2细菌病
 
    主要由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等引起,病鱼体色变黑鳞片脱落,游动缓慢或独游,不摄食眼睛混浊发白,体表肌肉及肛门红肿溃疡,鳍的基部充血溃烂,有的伴随肠炎症状。
    治疗方法:
    ①用1ppm高锰酸钾药浴10min;
    ②用2~3ppm二氧化氯浸洗3~5min;
    ③庆大霉素或新霉素0.5~1‰添加饲料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d;
    ④用复方新诺明2‰制作药饵,连续投喂5~7d。
 
5.2.1凸眼病
 
    网箱养殖鱼类较少发生,室内工厂化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症状为眼球凸出充血、溃烂白浊,鳃盖、软条骨间皮膜充血发红,上下颚充血等。受外界强烈的机械摩擦后,也会使眼球白浊,甚至眼球的一侧或两侧脱落,生产中倒池或运输过程要尤为注意规范操作。主要致病原是哈维氏弧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
 
5.2.2皮肤溃烂病
 
    一般发生在高温季节,病鱼主要症状不摄食活力下降,体表皮肤、鱼鳍出现溃疡,病灶充血浊白,鳞片、表皮腐脱露出肌肉,体表10%的损伤能导致80%的死亡。杀鲑气单胞菌、鳗弧菌、哈维氏弧菌、河流弧菌等都可引发该病。
 
5.2.3腹水病
 
    细菌内部感染是石斑鱼最常发生的疾病,由于其摄食习性凶猛,养殖过程中一般投喂小杂鱼,当鱼料不新鲜时,引起消化性疾病,肠炎、腹水等。病鱼典型的临床特征是腹部膨胀,解剖后可见腹腔内大量无色或淡黄色积水,肝脏充血发红,肠道、腹腔膜充血,摄食弱。5~10月高温季节最为流行,鲨鱼弧菌、哈维氏弧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等多种病原可导致此病,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
 
5.2.4肠炎病
 
    养殖中较常见疾病,流行范围很广。病鱼体色暗摄食差,生长缓慢,粪便黄白色,解剖可见胃壁和肠壁充血发红,多充满粘液或黄白色脓状物。最后肠道组织糜烂,不能摄食而死亡。病原为鲨鱼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5.3寄生虫
 
    鱼体因感染寄生虫在水中焦躁不安,摄食减弱不断狂游,磨擦网箱使鳞片脱落,身体出血或溃疡,患病严重的鱼停止摄食。治疗方法:①减少投饵量,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及维生素等;②病鱼用淡水浸泡l0~20 min;③敌百虫挂袋驱杀本尼登虫;④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外用驱杀车轮虫及斜管虫;⑤内服青蒿末驱杀小瓜虫等。常见寄生虫病前两期已介绍,其它疾病如下:
 
5.3.1鱼虱
 
    体呈扁平盾状,约5-8mm。是石斑鱼体表常见的一种节肢动物外寄生虫,虽然不能造成直接病害,但大量寄生时除了会导致鱼体的贫血衰弱,口器或钩爪等附着器所产生的伤口会使细菌感染,从而引起其它继发性疾病。治疗采用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0.5~0.7ppm,连续2~3d。
 
5.3.2胀鳔症
 
    一般大鱼高温期易发生此病,表现症状腹部膨大,鱼体倾斜或肚皮朝上,漂于水面无法正常游动,几乎不能摄食。解剖发现鱼膘极度膨胀,充满大量气体,并压迫其它器官。膘因无法正常排气,不能进食,时间过久鱼体消瘦最终死亡。发生原因(1)盐度变化过大,如大量淡水进入降低;(2)水质发生恶化,引起病原感染。防治方法:有条件增加换水,定期加益生菌改善底质。
 
5.3.3骨骼畸形
 
    石斑鱼在发育早期出现此症状,主要表现为脊柱变形,上颌不易张合、身体躯干弯曲、肌肉隆起,从而影响摄食与游泳能力,导致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骨骼畸形的发生受遗传和养殖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环境因子和养殖条件对骨骼发育的影响最大。之前提过,通过加强营养和改善环境条件预防。
 
5.3.4刺激隐核虫病(白点病)
 
    鱼苗到成鱼都可感染发病,并发生大批死亡。幼虫主要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引起组织增生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感染时,病鱼的皮肤、鳍和鳃上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虫体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影响呼吸。病鱼漂浮水面不断与其它物体磨擦,表皮糜烂。眼组织处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眼睛发炎变瞎。
 
5.3.5车轮虫病
 
    病原为车轮虫,体呈现蝶形或钟形,大小40-100μm,有两列平行呈螺旋状的长纤毛。主要寄生在体表、鳍、鳃等处,尤其以鳃更为常见,导致鳃丝充血、直至糜烂、呼吸发生障碍而死亡。其它症状病鱼体色发暗、粘液增多、发生狂游、摩擦墙壁。在春、秋两季较易发生,常造成幼苗及小鱼大量死亡。
 
    石斑鱼养殖“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非常重要,由于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石斑鱼的疾病主要来自于捕捉、搬运时机械损伤,鱼之间相互撕咬,水质不良、营养障碍等因素而诱发的。如果加强饲养管理,切断水体和病原的传播,在石斑鱼的养殖过程中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
 
编辑:foodnews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283 second(s), 17 queries, Memory 0.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