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广东汕尾区域2015年对虾病害情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04  来源:水产前沿
核心提示: 广东汕尾地区对虾养殖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对虾养殖面积约8万亩。2015年对于汕尾对虾养殖来说,养殖情况差。年初由于季节
 
    广东汕尾地区对虾养殖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对虾养殖面积约8万亩。2015年对于汕尾对虾养殖来说,养殖情况差。年初由于季节的延迟,今年的养殖放苗较迟;土塘虾收获产量低(100-400斤/亩)。
 
    7、8月份台风等天气,以及极度反常高温雷阵雨天气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诸多问题。倒藻、水质突变、水质恶化等问题很常见。虾病方面,南美白对虾遭遇了历史以来最严重的病害:棉花虾、偷死、肠炎、白便、各种弧菌病、红体、白斑等等以往出现过的病害,今年都有发现。
 
    2015汕尾各地的养虾成功率不足3成。土塘方面:盈利、平本、亏本比例为1:4:5(2014年为3:5:2)。虾生长慢、成活率低、养殖成本高等是亏本的主要原因;高位池方面:早造虾成功率约4成,中造虾养殖率不足20%,晚造虾从9月份开始陆续放苗,但至11月中旬,排塘率高达40%以上,冬造虾养殖成功率估计不足3成。虾苗生长速度慢,3个月虾100条,虾苗质量差、病原病害等是主要原因。
 
一、2015年虾病流行特点
 
    2015年虾病流行特点首先表现在季节性的病害明显,上半年弧菌比较严重,高温季节亚硝酸盐高,端午节的红体等,各种养殖中的问题在全年各个季节中该出现的都出现。
 
    对虾养殖病害生物类疾病为主,其中细菌性疾病最为严重;发病情况、病害种类随着气温、水温的增高而增加,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同比2014年发病率增加10%以上。其次,2015年的高位池养殖是最差的一年,中造虾发病率高达80%,混养模式发病率较低。从6-8月份上市的虾规格看,在放苗时间相近、养殖时间差不多的情况下,同比2014年规格小15-20条/斤。虾慢大、瘦、吃不上料!虾个体差异大,参差不齐等,是今年最常见的问题。此外,有养殖户反映出现不少“棉花虾”。从市场上客户反映上,最多的是虾苗质量差问题,市场上各种种苗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现象普遍存在。
 
二、2015年虾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气候
 
    早春雨水少,年中台风等天气,及极度反常高温雷阵雨天气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诸多问题。倒藻、水质突变、水质恶化等问题很常见。
 
2、养殖环境
    (1)区域内密集的养殖池塘
    (2)海区富营养化导致有害藻滋生
    (3)水环境差导致水源不足
    (4)工业等方面的污染
 
3、养殖观念
    (1)苗种:大量的放养劣质土苗,是土塘的普遍观念
    (2)养殖户对水质调节、用药科学性不足,缺乏系统的预防措施
    (3)对于新出现的各种养殖问题缺乏应对措施
    (4)行业内各种伪技术、市场对于各种不良养殖理念宣传,错误引导养户。
 
4、养殖模式
 
    土塘的各种鱼虾混养模式发病率相比精养模式低,在发病率较高的养殖环境下,混养成为主流;高位池方面,一味的提高养殖密度是整个养殖业的一种非理性观念。
 
5、种苗、饲料
 
    在汕尾地区养殖中,各种劣质的二代苗、土苗充斥整个市场,这就导致养殖过程中虾苗的成活率低及养殖成功率低。饲料品牌同样也是混杂,各种大小品牌都有使用,饲料的质量影响了养殖的成功率。
 
三、2015年主要病害分析
 
1、应激
 
    应激产生危害:应激会引起对虾生理发生变化,使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弱,对病菌或病毒的抵抗力下降,继而导致疾病的爆发。
 
    应激原因分类:气候变化(如大幅度降温)、水质突变(如“倒藻”)、生理突变(如蜕壳、病原入侵、淡化适应)、物理刺激(如拉网捕虾)、药物刺激(如使用消毒剂)。
 
    (1)不同情况下均需增强对虾的体质。可同时采用外泼和内服免疫增强剂的方式。
 
    (2)水质恶化时需及时调节好水质。提高水体和底部的溶氧;再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等来调控水质;同时泼洒应激VC。
 
    (3)存在有毒物质时应尽快消除。
 
    (4)对虾在蜕壳时要保证其顺利进行。使用应激固壳素能有效补充矿物元素,使对虾蜕壳顺利完成。
 
2、池水倒藻、泛底、有害藻类繁殖
 
    原因:有机质积累,水质出现富营养化。
 
    危害:水质变化大,不利于对虾生长;死亡后分解过程中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威胁对虾生存。
 
    处理措施:有害藻类浓度不大时,可排换水、使用微生物制剂抑制其繁殖。有害藻大量繁殖时,先用药物(螯合铜)杀藻;再使用解毒剂消除毒素;同时注意改良底质和重新培养。
 
    注意:在使用杀藻剂之前应判断对虾的体质状况,避免因为药物刺激而引发病害。
 
3、氨氮、亚硝酸盐
 
    原因:养殖中、后期,鱼的密度大;饲料大量投喂,造成粪便多,含氮有机物多;池底淤泥过厚;水质混浊,水底溶氧不足等有关。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消毒、避免有机物的大量积累。
    (2)投饵不能过量。
    (3)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的微碱性状态。
    (4)池塘装上充足增氧设备,保持高溶氧水平。
    (5)避免使用未发酵的有机肥,最好使用氨基酸(如“氨基酸培水液”)有机肥(如“氨基酵素肥”)等可溶性有机生物肥。
    (6)经常使用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7)定期改底,防止池底积污发臭。
    (8)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EM菌”、“酵母菌”等,增强对饲料营养的吸收利用,减少排泄物对水体的污染
 
4、蓝藻水
 
    原因:水体富营养化或施肥不当,肥料中磷占比例过大,导致蓝藻大量繁殖。这种水体中的对虾长速缓慢、成活率低、发病率高。
 
    蓝藻喜高温、强光、多静止的淡水水体,尤其是水体中有机质丰富、水底富营养化时容易产生,在缺氮环境其它藻类不能生活时,唯有蓝藻可大量繁殖。蓝藻初期,池水会出现非常鲜艳的翠绿色。
 
    蓝藻预防与处理:
    (1)使用芽孢杆菌、光合菌等有益菌能有效抑制蓝藻繁殖。
    (2)清淤;强氧化剂清塘;肥水时注意藻的类别,少磷。
    (3)水位宜浅,池边增氧(底加氧),氧抑制蓝藻和其它有害藻类。配备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开动水车式增氧机使池塘形成环流,有效控制蓝藻繁殖
    (4)控料,减少底部积污;底改、沸石粉、吸附剂、微生物制剂降解。
    (5)蓝藻严重时,可使用蓝藻分解剂、强氧化剂消毒杀灭蓝藻。药物使用时注意增氧、解毒;杀藻后换水补菌,引进新水等。
    (6)EM菌加红糖,降低pH值,能抑制蓝藻繁殖。
 
5、肠炎、白便
 
    病因分析:底质差;水质有害藻类繁殖过多,水色太浓,弧菌感染;虾苗问题。
 
    最为常见的控制方法:在饲料中拌抗生素药物,比如氟苯尼考,土霉素之类的药物;这些措施有效但低效!
 
    预防措施:
    (1)定期投喂乳酸菌、酵母菌、多维等,定期保肝护肠解毒,可以起到预防效果。
    (2)调好水质,做好改底工作
    (3)维持溶氧,维持藻类平衡,防止倒藻,
    (4)定期检测弧菌,总菌和弧菌比大于30:1。
    (5)选择优质的种苗。
 
6、肝胰脏萎缩病
 
    病因分析:
 
    出现肝胰脏萎缩,存在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养殖环境——水体和对虾本身这两个方面;弧菌问题是引起肝萎缩的最大原因。
 
    水质方面:
    (1)近年来养殖海区的水质富营养化,有害藻类大量繁殖。
    (2)养殖过程中过量投饵,造成有毒物质增加。
    (3)养殖水质富营养化,倒藻等导致水中藻毒素的增加。
 
    导致对虾体质弱化,抵抗力变差的因素:
    (1)苗种场就用抗生素,苗种体弱,抗逆力差。
    (2)饲料原材料营养不均衡。
    (3)某些微量元素缺乏。
    (4)饲料存放受潮变质,导致含霉菌等致病菌。
    (5)乱服抗生素、滥用化学药物。
    (6)对虾体弱,苗种复壮不及时,后期积弱严重,损坏免疫器官、消化器官。
 
    预防:
    (1)投放优质虾苗
    (2)做好调水工作:水不能太肥,关注pH偏高问题,此问题很多养殖户忽略。
    (3)科学合理投喂饲料
    (4)定期使用活菌(芽孢杆菌、光合菌、EM菌等),保持藻相、菌相平衡。
    (5)做好改底、解毒工作。
 
    治疗:
    (1)停止进排水,减料50%;
    (2)泼洒维生素C (如“解毒应激灵”)+葡萄糖;加大增氧;
    (3)下午泼洒聚维酮碘(如“金碘”)消毒;
    (4)第3天泼洒“有机酸解毒灵”,并连用两天
    (5)内服“双黄连”+对虾多维,连用5天,5天后加倍量喂芽孢杆菌(如“富虾康”)+对虾多维。
 
7、蜕壳或软壳偷死症
 
    病因分析:主要原因是养殖水体水质状况不良,白对虾的排泄物、残饵、其他有机物等在异养细菌的作用下,慢慢分解,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形成底层溶解氧不足,造成虾的鳃损害或中毒死亡,白对虾脱壳期间为死亡高峰期。
 
    防治措施:
    (1)勤解毒、改底、施肥和补菌,控制透明度在40cm左右
    (2)多施应激VC
    (3)雨后少量多次施放石灰、应激固壳素和白云石粉,保持水总碱度在80ppm以上
    (4)多开氧机
    (5)脱壳过后,补充钙质:应激固壳素
 
8、弧菌问题:
 
    此病常发生于高温高盐度的水体,虾发生此病时一般头胸甲容易的剥离,肝脏变红肿,肝脏有时表层变白。
 
    弧菌常见于有机物较多的池塘,养殖高峰期适当换水排污,减少水中有机物,可有效预防弧菌病。
 
    此病一般容易感染软壳虾,其危害性及传染性都极强,在高温的季节以及高盐度的水环境应适当加大换水,有淡水资源的应多补充淡水,并且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对已发生此病的虾塘应采取隔离的办法,以免污染其他 虾塘,除了消毒换水,还可在药饵里添加一些抗菌药,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不过此时应当注意的是排换水要分多天多次进行,每次都不能过多,以免刺激虾蜕壳而增多感染的机会。另外消毒药也不能用过量,避免引起虾的抵抗力降低而被感染。
 
    当虾受弧菌侵入时更容易因感染其他病毒而引起大规模暴发流行,所以发生弧菌病时应要注意其他病症的并发 ,要及时迅速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及蔓延。
 
    对于弧菌,目前主要是通过弧菌培养基作为监控水质弧菌的含量。在实际生产中,检测总菌量及弧菌量,同时将比例控制在30:1以上,实验证明,当池塘水中,总菌数:弧菌数>30:1,发病率将会大大降低。优质的水质能有效降低弧菌的数量。
 
9、棉花虾
 
    患病虾表现为额剑和触角弯曲、变形,甲壳软薄、粗糙无光泽或残缺,肌肉白浊、不透明,失去弹性,故有人称之为乳白虾或棉花虾。
 
    通常表现为胃表皮、后肠、鳃、条纹肌、神经节、连接组织、血细胞、造血器官的炎症性病变,严重的表现为坏死。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虾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是近年来引起南美白对虾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美白对虾感染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之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长速度会变得缓慢,导致对虾个体差异大、参差不齐。
 
    但感染了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的虾,并不会立即死亡,相反观察虾体,其肠道也是非常饱满,食欲正常,一样能正常吃料,肠、胃充满着食物,肝胰腺略微萎缩,发软,但颜色很深。
 
    从早期表面上看起来,虾并没有明显疾病症状,但就是不长个,偶尔伴随有白便。
 
    患病对虾也一直吃饲料,养殖户会把所有的时间和饲料都用于养殖这种患病而根本长不大的对虾身上,而到头来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收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还没有发现针对“棉花虾”治疗有效的措施,因此,做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1)选购大品牌优质虾苗,经过严格检测,防止苗种携带;
    (2)在发现该病的养殖区域,尽量少换水,如需换水,要经过消毒处理;
    (3)养殖过程中经常调节稳定水质,防水变诱发发病;
    (4)拌料投喂保健利肠道的添加剂,增强对虾免疫力;
    (5)定期改底,改善池塘底部环境
 
四、2016年虾病应对措施
 
1、先进的养殖理念方向
    (1)适时换水、科学增氧
    (2)调节水质、改良底质
    (3)投喂优质饲料、控制饲料量
    (4)科学防病、合理用药
    (5)关注弧菌、应激、亚硝酸、脱壳、底部溶氧。
 
2、养殖模式的选择
 
    增加活菌使用,少用消毒剂及抗生素,肠道活菌全程拌料。
 
    向生态养殖转变:以菌养水,以水养虾。在完善基础设备的前提下,降低养殖密度,养殖大规格虾,生态养殖,降低风险。
 
3、选择优质的虾苗
 
    除了客观的天气及养殖环境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种苗的质量。优质虾苗是提高养殖成功率的保证,多年来坚持选择投放优质品牌虾苗,合理投放,在提高生长速度的前提下,有效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风险。
 
4、疾病监控
 
    养殖过程中,注重对“总菌”及“弧菌”的检测,定期对水体及虾体进行“弧菌”检测,定期检测水体“总菌”。
 
    控制总菌数:弧菌数 >30 : 1 ;一旦低于以上比例,通过培育有益菌,提高总菌数量。
 
5、增加溶氧,做好改底
 
    无论土塘或高位池,溶氧是养殖的先决条件,是高产的保障。底质好,水质才好,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6、细心的日常管理
 
    关注每一个养殖细节:坚持每天早、午、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情况及测量各水质因子,检查虾摄食、活动情况,了解对虾虾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并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对虾体长、体重的监测工作,根据测量结果判断虾生长是否正常,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投饵方法及管理措施。管理最重要!!!对虾养殖,重点在于预防。
 
五、总结
 
    首先在养殖密度上,在保证一定的存活率的前提下,降低养殖密度,养殖大规格虾,养虾的利润仍然很高;当前南美白对虾养殖普遍存在一个成活率偏低的情况,在放苗后若遇到不良天气经常出现全塘虾死光,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底质恶化出现偷死,种苗的质量至关重要!
 
    在养殖技术上,通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养虾技术日趋成熟,操作日益规范。合理的养殖密度,再配以高效、优质的饲料,对虾养殖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控制水质是技术的核心和成功养殖的关键。生态防控是对虾养殖必经之路,也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福建粤海服务部 张建强
 
编辑:foodnews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370 second(s), 94 queries, Memory 1.1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