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蔬菜 » 正文

蔬菜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的识别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01
核心提示: 猝倒病俗称"倒苗"、"霉根"、"小脚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刺腐霉及疫霉属的一些种也能引起发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严重时可引起成片死苗。
一、猝倒病
 
    猝倒病俗称"倒苗"、"霉根"、"小脚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刺腐霉及疫霉属的一些种也能引起发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严重时可引起成片死苗。
 
    1、症状识别:幼苗大多从茎基部感病(亦有从茎中部感病者),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样,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在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床面。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出苗前染病,引起子叶、幼根及幼茎变褐腐烂,即为烂种或烂芽。病害开始往往仅个别幼苗发病,条件适合时以这些病株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病区。
 
    2、发病条件与规律: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并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主要靠雨水,喷淋而传播,带菌的有机肥和农具也能传病。病菌在土温15-16℃时繁殖最快,适宜发病地温为10℃,故早春苗床温度低,湿度大时利于发病,光照不足,播种过密,幼苗徒长发病较重。浇水后积水处或薄膜滴水处,最易发病形成发病中心。
 
    3、防治方法
 
    ①育苗场地的选择。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水源方便,避风向阳的地方育苗。
 
    ②加强苗床管理。用肥沃、疏松、无病的新床土,若用旧床土必须进行土壤处理;肥料一定要腐熟并施匀;播种均匀而不过密,盖土不宜太厚;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需洒水时,每次不宜过多,且在上午进行;床土湿度大时,撒干细土降湿;做好苗床保温工作的同时,多透光,适量通风换气。
 
    ③土壤处理。播种前2-3周进行,将床土耙松,每平方米床面用40%福尔马林30毫升加水2-4千克均匀喷洒于床面,并用薄膜覆盖,4-5天后揭去薄膜,耙松床土,待药味充分散尽后再播种。每平方米苗床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8克,与4-5公斤细土拌匀制成药土,打足底水后将1/3药土做垫土,另2/3做盖土,将种子夹在药土中间,若盖土不够,可在其上另加洁净的土壤。
 
    ④药剂防治。于病害始见时开始施药,为减少苗床湿度,应在上午喷药。施药间隔期7-10天,一般防治1-2次,并及时清除病株及邻近病土。药剂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800倍液。
 
二、立枯病
 
    立枯病又称"死苗",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寄主范围广,除茄科,瓜类蔬菜外,一些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
 
    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立枯病不产生絮状白霉,不倒伏且病程进展慢,可区别于猝倒病。
 
    2、发病条件与规律: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可在土中腐生2-3年。通过雨水、喷淋、带菌有机肥及农具等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0-24℃。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凡苗期床温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徒长等均易诱发本病。
 
    3、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方法参见猝倒病。
 
    ②药剂防治可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施药间隔期7-10天,视病情连防2-3次。药剂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进行喷雾。若猝倒病与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 %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苗床用对好的药液2-3升。
编辑:foodqa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4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9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