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蔬菜 » 正文

莴苣病害大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01  来源:今日农事
核心提示: 叶部病害-莴苣灰霉病 特征: 苗期染病。受害茎、叶呈水浸状腐烂;成株染病,始地近地表的叶片,初呈水浸状,后迅速扩大,茎基
    叶部病害-莴苣灰霉病
    特征:
    苗期染病。受害茎、叶呈水浸状腐烂;成株染病,始地近地表的叶片,初呈水浸状,后迅速扩大,茎基腐烂,疱面上生出灰褐或灰绿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天气干燥,病株逐渐干枯死亡,霉层由白变灰变绿;湿度大时从基部上溃烂,叶柄呈深褐色;留种株花器花柄受害后呈水浸状腐烂。
    防治:
    (1)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及时深翻,减少菌源。
    (2)加强管理,增强抗病力。
    (3)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视病情,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叶部病害-莴苣病毒害
    特征:
    苗期发病,出苗后半个月显症。第一片真叶现出淡绿或黄白色不规则斑驳,叶缘不整齐,出现缺刻。二、三片真叶染病。初现明脉,逐渐现出黄绿相间的斑驳或不大明显的褐色坏死斑点及花叶。成株染病症状有的与苗期相似,有的细脉变褐,出现褐色坏死斑点,或叶片皱缩,叶缘下卷成筒状,植株矮化。采种株染病,病株抽薹后,新生叶呈花叶状或出现浓淡相间绿色斑驳,叶片皱缩变小,叶脉变褐或产出褐色坏死斑,致病株生长衰弱,花序减少,结实率下降。
    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子。紫叶型莴苣种子的带毒率比绿叶型低。
    (2)适期播种,播前、播后及时铲除田间杂草。
    (3)发现蚜虫及时防除,减少传毒。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
    叶部病害-莴苣霜霉病
    特征:
    成株期叶片自下而上发病,开始叶片出现淡黄色近圆形病斑,扩展中受叶脉限制成多角形。潮湿时病斑背面长有白色霜状霉层,严重时叶正面也长有白色霉层,病斑扩展相互融合成大片枯死斑,变成黄褐色,最后整片叶干枯死亡。
    防治:
    (一)选种抗病品种 红皮莴苣、万年桩莴苣、尖叶子莴苣和青麻叶莴苣较抗病。
    (二)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避免渍水,降低地面湿度,收获后清除病株残叶。
    (三)喷药 发病初期喷洒64%恶霜锰锌(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10天喷1次共2~3次。
    茎部病害-莴苣茎腐病
    特征:
    多从茎基部发病,开始形成褐色水渍状病斑,并逐渐上向基部,下向根基部扩展,病部组织腐烂,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有白絮状菌丝,并和有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上部很快萎蔫枯死。
    防治:
    (一)轮作及深耕 有条件的地区,最好与水稻或其他禾本科作物隔年轮作。如连作应在前作收获后进行土壤深翻,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下层,使其不能抽出子囊盘。
    (二)选用抗病品种:如红叶莴笋、挂丝红、红皮圆叶等带红色的莴笋品种较抗病。
    (三)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控制速效氮肥。也可喷洒0.2%~0.5%的复合肥或植宝素6000倍,增加植株抗病力。
    (四)铺设地膜,阻断子囊盘出土 为了避免杂草在膜下生长,最好用黑色(或下黑上白)地膜覆盖,为避免地膜吸热灼苗,必要时在膜上撒层细土,或浇水降温。在未铺地膜的田要及时除草,并将除下的草与病株一同及时携出田外,避免蔓延到健株上去。
    (五)发病初及时喷药 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50%异菌脲(扑海因)、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编辑:foodnews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894 second(s), 248 queries, Memory 1.5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