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粮油 » 正文

玉米褐斑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3
核心提示: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发病原因有两个:一是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特别是遇到连续降雨,该病的发生率增高;二是施肥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极易发生褐斑病。这种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应及时防治。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发病原因有两个:一是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特别是遇到连续降雨,该病的发生率增高;二是施肥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的施用,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极易发生褐斑病。这种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应及时防治。

一、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二、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叶片上侵入危害,7-8月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一般低洼地块,缺肥地块、密度大通风不畅的地块发生较重。

三、.发病原因

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

2、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导致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片叶期追施苗肥,即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2)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3)栽植密度适当。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快速,增强抗病能力

编辑:foodqa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257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88 M